当前位置: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中国参加“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10周年回顾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2.08.03

图为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和赛莱默中国区总监吕淑萍为2012年特别奖获得者颁奖。

图为瑞典维多利亚公主(前排左一)为中国学生颁发“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特别奖。

 

    写在前面

 

彰显梦想与追求

 

    100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如今,正有这样一群少年,他们孜孜不倦地钻研科技,心系环保,一次次站到了世界舞台中央,用行动证明了中华少年的“自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少年的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国之未来,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暨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地区选拔赛”,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历经10载。10年来这一赛事活动致力于培养中国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及科技创新能力,期间共有来自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几十万名中学生参加,700多个项目获奖。10年来,从广东3名中学生初登“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的国际舞台,到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学生登上最高领奖台;从蝉联“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特别奖,到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希望之星”大奖。中国青少年让我们看到了“雄于地球”的希望。


  他们作为80后、90后,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彰显了中国青少年的梦想与追求。通过参赛,他们学到了知识,收获了自信,环保的理念像一粒种子在他们内心发芽。


  现在,这项全国性青少年科技竞赛,已经成为全国中学生中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和环保教育活动,成为孕育中国青少年水环境保护创新人才的摇篮。


  “少年强,心飞扬;断了路,梦在天上;败不降,最坚强……成功背后矗立希望的肩膀。”难道不是么?


  ◆张春燕 牛玲娟 付军


  人们把“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誉为青少年的诺贝尔奖


  北京,2012年“第十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暨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区颁奖现场。


  凭借“太阳能公园水面清污船”项目,来自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的刘祎格、刘芳和张悦理,夺得了高中组特等奖。当接过荣誉证书那一刻,现场掌声雷动;镁光灯下,他们年轻又充满朝气的脸庞,洋溢着自豪。


  “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暨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地区选拔活动”是由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与塞莱默公司联合举办的,自2003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了10届。


  2012年,新一届水科技发明比赛特别大奖诞生了,3位少年将承担起绿色使命,于今年8月代表中国远赴瑞典,参加“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总决赛。他们将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少年在保护水资源方面的科技创新水平,以及保护全球水资源的责任。


  作为世界性的青少年科技比赛,所有参与国和地区,每年都要推荐国内选拔赛的优胜者参加。他们都是各国青少年中的佼佼者。无论是参赛国家数量,还是评选程序严格程度和发奖规格安排等,均可与诺贝尔奖一比高下,故业界常称其为青少年的诺贝尔奖。而颁奖典礼,也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金色大厅举行,瑞典维多利亚女王储维多利亚公主将会亲临现场,为获奖选手颁发奖牌及证书。因而,“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意义深远,寓意深长。


  10年来,水科技比赛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广东省佛山市二中的苏永善老师,多年来一直辅导学生参与水科技比赛。从2003~2012年的10年间,他指导的学生4次获得中国区的特别奖,并代表中国角逐世界大奖,共获得世界比赛的两次优秀奖、两次特别奖。


  每一届参赛的学生,都需要经历文献查阅、实地观察、方案设计、样本检测、数据处理等活动过程,他们的科学素养、自学水平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苏永善老师说:“水科技研究是一项实践性与科学性都很强的工作。”


  从事科技研究对中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佛山二中的同学们掌握了采用“微生物—酸碱缓冲调节”技术进行重金属污染物的脱毒实验;利用蔗渣、纤维素分解菌和圆褐固氮菌的协同效应而研制出土壤结构重塑基料的新型技术;运用冷冻破壁提取叶绿素a的技术;学会了时间序列等数理统计理论和方法。总结历届学生取得的成果时,苏永善老师评价道:“学生们通过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锻炼和培养了意志,使他们更有可能成为严谨细致、百折不挠,具有拼搏精神的未来科技研究之星,同时使他们更加热爱、崇尚和宣传水环境保护事业,甚至将其作为终身职业而奉献他们的力量。”


  回想“斯德哥尔摩水奖”带给自己的改变,2010年特别奖获得者、苏永善老师指导的学生李颖欣感慨万千:“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可以站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的颁奖舞台上,获得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特别奖,更不曾想到有一天我可以成为凤凰卫视‘影响全球华人盛典’的‘希望之星’。一切就从我获得水科技比赛特等奖的那天开始。”


  科技研究的过程是艰辛的。李颖欣研究的课题是如何利用蔗渣来改变土壤板结的状况,进而能够提高土壤的能力,减少土壤中农药和化肥的流失,起到保护水资源的作用。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她每天都需要对上百个样本进行检测,一旦一个组中某一个样本出错了,就意味着整个组的样本都必须重新检测。记忆里,李颖欣高一的暑假和高二的寒假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


  参加瑞典的最终角逐也为这个女孩打开了世界交流的大门。


  由于国情不同,每个国家青少年提出的研究课题以及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国青少年互相交流研究成果,从环境意识到国家文化,从自然科学到人文地理,大家畅所欲言,相处融洽。


  李颖欣说:“水科技比赛让我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环保知识,让我树立了正确的环保理念,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即便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只要热爱环保并且尽力去做,也可以做出很好的成绩,为环保事业作出贡献。千万别小看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它很可能就是下一个能为水环境减少污染的优秀项目。”

 水科技比赛也是一条中国通向诺贝尔奖之路


  水科技比赛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窗口,当他们推开这扇窗,环境问题就跃入了他们的视野。


  正如获得2007年“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特别奖的郭阳所说:“每当看见水资源被污染,每当看见本来青翠的山体被挖得遍体鳞伤,每当听说森林面积锐减,冰川融化加速,我们都会觉得非常地揪心,我们希望能够做一些什么,哪怕只是一丁点儿。”


  因此,水科技比赛让渴望用自己力量改变世界的学子们,找到了能力的输出口。郭阳说:“比赛让我们有机会向世界展现我们保护环境热切的心;同时,也给我们青少年一个鼓励:即使是一个高中生,也可以在环保事业上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支持环保。就这样,我们萌发出‘珠江三角洲农耕湿地重金属生化脱毒研究与应用’这个课题,从而踏上了水科技研究之路。”


  从接触环保到参与环保科技研究,再到参加水科技比赛,一路走来,有太多的磨砺和挑战,对年轻的他们来说,欢乐与辛酸并存。但最重要的是,青少年们在此过程中得以迅速成长,在青春岁月尽情挥洒着属于他们的绿色梦想。


  10年间,莘莘学子将满腔激情投入到水科技的研究之中。“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让广大青少年关注水环境、关注环保问题,并主动投身到解决环境问题的队伍中来。


  10年间,不知有多少投身比赛的学子,受到水科技比赛的触动,坚定了将环保事业作为终身职业的决心。水科技比赛,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的未来领袖。


  这里不得不提翁杰,他代表中国参加了2006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环境活动周青少年组的竞赛,第一次为中国捧回了水滴形的最高奖奖杯。他凭借“一种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综合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实践”项目,用流利的英文,严谨的科学论证,征服了评委的心。


  在大赛出征前,翁杰一行年轻人还参加了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会见瑞典国王的活动。期间,周部长对青年人的谆谆教诲,让翁杰心中充满了无穷的动力。带着这份鼓励和期望,翁杰和他的团队果然不负重望,在世界大赛中斩获了特别大奖。


  对环境的关注也改变了翁杰的一生。尽管这次比赛只是人生中的沧海一粟,但却坚定了他以环保为职业的信念。翁杰回忆说:“当我代表国家,站到世界舞台颁奖典礼时,那一刻,我确信环保是属于我的舞台,也是我人生追求的方向。”因此,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就读,在大学期间,成为了环境保护部“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的一员,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积极向公众宣传低碳环保的理念。毕业之后他毅然选择了环境保护事业。


  “希望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甘泉。”这是2010年“第八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暨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初中组一等奖获得者、山东省青岛市第57中学学生张自牧的心声。


  在中国区的选拔过程中,会诞生初中组、高中组的各类奖项。尽管因为年纪和知识丰富程度等原因,最后通常是高中组的特别大奖获得者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比赛,但这并不影响初中生们参与科技比赛的热情。


  好比萌芽中的小苗,迎着阳光,它们风华正茂,茁壮成长。


  2010年1月,寒假之前,学校把参加水科技比赛的活动通知交给了热爱物理学科的张自牧等同学。同学们很高兴,第一次有机会参加这样全国范围,甚至是全球范围的水科技活动。他们最初确定的方向是如何用电解法净化家庭及饭店的生活污水。大家上网查阅资料,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写了一篇相关的文章。


  但是闭门造车怎能真正完成水科技调研与发明?


  几个初中生对最初的这个调查并不满意。他们索性重新整理思路,围绕水科技的主题,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调研。他们积极乐观,勇于挑战,最终完成了青岛市区的水资源调查报告,并确定了解决中水处理过程中的海水倒灌问题。整个调研报告并不简单,张自牧和他的同学们到社会上做了大量实地调研,搜集了众多数据,并拿到专业的实验室做实验,还聘请了专家给予他们技术上的辅导。


  大人们被这几个初中生的热情和吃苦精神感动了。环保、水处理等相关单位的专家们认真地接待他们,用浅显易懂的方法讲解专业知识,给他们提供实验机会,和他们座谈,甚至帮助他们归档调查的文档。


  张自牧说:“这些做法,是专家们对水资源行业的热爱和尊重,也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绿色中国的希望诞生于这些年轻的少年,奠基于他们解决具体问题的热情和决心,也扎根于他们践行社会责任的精神。

  “超越”诺贝尔奖,是水科技奖背后的意义


  诺贝尔奖,是很多中国人向往的顶级盛宴。


  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这个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奖项已经颁发了百余年,产生了400多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在亚洲,日本是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的国家,共有15位。每每谈及诺贝尔奖这个话题,我们不得不想到中国,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尚无一人获得过这个世界性的科技类大奖,这让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无法不耿耿于怀。


  而在被誉为青少年的诺贝尔奖——“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上,中国青年却捧得了世界桂冠,翁杰于2006年获得了这个奖项的最高荣誉。


  中国的青少年给予了我们许多期待,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因此,超越诺贝尔奖,是“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赋予青少年们更加深远的意义所在。青少年们志存高远,他们在科技研究上的热情和激情,也让人们看到了未来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曙光。


  作为2012年全国中学生水科技比赛评审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文湘华是这样评价水科技比赛的,她说:“水科技比赛展现了中学生的风采。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学生们对环境事业的热爱,他们流露出的是打心底的热情。其次,水科技比赛鼓励中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项比赛的意义在于,它为国家未来科技人才做出了良好的储备。”


  让文湘华教授感受颇深的,还在于青少年们关注问题的“前沿”触角。他们并不只满足于解决普通问题,而是大胆挑战更高难度的课题。比如“微生物燃料电池”、“纳米材料合成”,这是两个高中组的参赛项目。文湘华教授说:“在清华环境学院里,这样的项目都是难度很高的,中学生们却敢于挑战,体现出他们思考的前沿性。”


  赛莱默公司10年来一直资助斯德哥尔摩水科技比赛,其媒体负责人董瑞萍女士接受采访时说:“全国青少年水科技发明赛的作品水平很高,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们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常常令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自愧不如。这也是让我们自豪的地方,证明我们在青少年环境教育方面取得了成绩,很多参与过我们项目的学生选择了环境科学作为大学和研究生课程,从事环境科学工作或者在不同的岗位上充当着环境使者。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我们相信他们就是将来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10年来,从2003年广东省的3名中学生初登“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的国际舞台,到2006年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学生获得最高奖;从中国中学生连续两届荣获“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特别奖,到中国学生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希望之星’”大奖,中国学生已经从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的角逐中,渐渐成长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青年领导者。

 

  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贾峰主任动情地告诉记者:“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与环保责任意识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展示绿色的希望。只要他们把环保永远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从现在开始点滴积累,相信他们必将成为引领中国乃至世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