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来源: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 作者: 时间:2012.07.31

  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沈绣与贵州马尾绣合作开发研讨会在海门工业园区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举行。海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何伟华,海门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叠石桥市场管委会副主任顾兴宝,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负责人、叠石桥市场管委会副主任王继东与贵州黔南州三都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简远敏,三都县政府副调研员潘永行,三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主任潘瑶等出席研讨会。受邀参加研讨会的还有贵州省黔南州在海门工业园区挂职的全体干部,以及来自南通纺院的部分教授及研究生。沈绣研究会秘书长袁蕴豪主持会议,简远敏、何伟华等作重要讲话。

  顾兴宝代表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向与会的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希望海门工业园区、叠石桥市场管委会以及沈秀研究会等借此机会,加强与贵州马尾绣研究会的交流,将沈秀与马尾绣两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并加以发扬,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并且在系统深入研讨基础上,寻找到彼此合作的最好途径和最佳模式,尤其注重在传承和创新中将民族特色很好地融合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恒发展之中。注重与时俱进,将现代文明体现在传统刺绣的文化之中。根据国内外商务、旅游市场需求趋势,加强产品品种开发,加大刺绣商品对外宣传力度,让中华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普惠于民,对区域经济产生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上,潘瑶、周武珍等分别介绍了两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品种研发以及刺绣工艺特点,沈绣传人周占贤畅谈了关于刺绣作品的市场开发和具有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特质的刺绣技艺在深度合作方面的相关问题。
        叠石桥与家纺的历史结合是叠石桥人传承中华刺绣文明的杰出硕果,其功劳更应该归于清末状元、民族实业家张謇与中国绣圣、世界绣星沈寿培育沈绣传人的通力合作,因为他们真正创造了“叠石桥家纺人”,使原来在田间刀耕火种的农民演变为了秉承绣品家纺工业文明的能工巧匠,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现代版“织女、绣女”,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农耕文化生活。而同样具有传奇色彩的新贵州水族马尾绣,早已入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现存最古老而最具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三都县已经把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略来抓,简远敏希望借助与叠石桥沈绣研讨会的合作平台来推广三都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除了特殊民族风情,三都还有最完好的水族村寨,有最原始的国家森林公园,有众多的非遗项目。我们希望更多人到三都旅游。”简远敏最后说,“欢迎叠石桥人到三都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