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保护 >> 正文

汴水咽喉沙下寻

来源:大河报 作者: 时间:2012.07.25

 行走大运河之淮北宿州段系列

  1

  □总策划 王守国 刘书志    

  □执行 首席记者 张体义 记者 刘忠  谷武民 文 记者 李康 图

  【通济渠】

  从“地下”走出来的辉煌

  核心提示

  隋唐大运河从河南永城出境后,就进入了安徽境内。

  我们走的,正是这样的一条古运河路,但这样的行路其实常常让我们很为难。

  黄河一次次的决堤,让运河也成了摆动的河,所以,谁又知道我们走着的是隋唐运河或是明清运河?又或是民国时期的运河?

  但我们以我们的行走尽力求证着这样的历史。

  按目前普遍认可,隋唐大运河流经皖北绵延180多公里,其中,淮北41.5公里,宿州140多公里。在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132个遗产点中安徽有4个,分别是柳孜运河码头遗址、柳孜镇遗址、花石纲遗址和濉溪县百善镇运河河道遗址剖面,其中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为立即列入项目。记者在几天的采访中,实地感受到了作为汴水咽喉的皖北地区如今已埋在黄沙之下的曾经繁华。

  柳孜遗址惊世人

  A

  隋炀帝开通通济渠之后,连接了黄河与淮河,成为隋唐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然而,时过境迁,随着黄河的不断泛滥,通济渠不断淤积成为了“悬河”。元初之后就基本废弃了,甚至到后来,同济渠的走向也说法不一了。关于通济渠的流经路线,考古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一种说法为经陈留、雍邱、襄邑(古地名,在商丘睢县)、宁陵、考城、宋城、宋邱、虞城、肖县、徐州汇入泗水。另一种说法,根据《元和郡县图志》、《来南录》和《开河记》载,通济渠与汴渠分离后,经陈留、雍丘(古地名,今开封杞县)、襄县、宁陵、宋城(今商丘)、永城、临涣(今淮北)、甬桥(今宿州)、虹县至泗州洪泽湖入淮。还有其他不同的记载和专家观点。  

  但是,1999年,淮北市濉溪县一个叫柳孜的小村庄的考古发掘为这一千年古运河路线之谜揭开了谜底,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并且为研究中国运河考古史找到了突破点。    

  全程参与柳孜遗址发掘的淮北市博物馆馆长杨建华介绍说,1998年修筑宿永公路时,发现很多唐宋时期的古瓷。当公路修到柳孜村时,当地村民在拆除房屋时发现房基下有摆放整齐的一块块石条。文物工作者经过调查认为,这个石砌体极有可能是古运河上一处类似于码头、桥墩的建筑物。于是决定进行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从1999年5月4日开始至11月17日结束,历时近200天,累计发掘面积900余平方米。经古建专家初步认定,这座宋代石结构建筑基址为码头。石筑码头是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    

  这次发掘还出土了8艘唐代沉船,尤其一号唐船结构严密、工艺精良,还保留着长度为4.2米的拖舵,其结构为中国古船考古发掘中首见,被专家称为“淮北舵”。    

  专家们认为,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发现,确认了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流经地点和线路这一历史悬案。

  宿州发现宋码头

  B

  1999年之后,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宿州埇桥区、泗县又进行了多次发掘,每次都有重要的发现。

  在宿州段埇桥区运河遗址的发掘中,不仅发现了大量的瓷器,而且发现了沉船,船的周围还出土石质锚碇5个、铁质锚钩1件。根据地层年代和发现的文物看,船应该为北宋中期的商船。这是继淮北市濉溪县柳孜镇运河遗址发现商船之后的再一次重大发现。

  更重要的是,还发现了两处宋代石码头,其中西南角的码头保存比较完整,全部由巨石堆砌而成,这是首次在宿州运河遗址发现宋代石码头。 

  此外,考古工作者又在南宋地层里发现成排条石砌筑的军垒和灶坑,出土礌石30多个,初步认定应为战争遗迹。

  宿州市博物馆馆长高雷说,由于古代开挖汴河截断了南北官道,所以在今天的大隅口处修了一座桥。这座桥叫作“埇桥”,这也是现在宿州埇桥区的来历。 

  近日,安徽考古人员又对隋唐大运河安徽泗县段进行了勘探发掘,除了出土大量唐、宋代文物外,还首次发现脚印20多个。这些脚印埋在地下约2米深处,可能是宋人捕鱼或拉船时留下的。

  无独有偶,在河南境内的大运河遗址上,也发现了大量的古人脚印。

  柳孜发现的是码头还是虹桥?

  C

  1999年柳孜遗址第一次发掘结束后,尽管考古专家初步认定是码头遗址,但也有专家推测可能是桥墩。

  为了解决遗留问题,今年4月,安徽省文物部门启动了第二期考古发掘工作。

  因为考古工作正在进行当中,记者团经过努力,征得当地文物部门的同意,得以进入考古发掘现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当年发现石建筑基址的对面,也发现了一座类似的石建筑基址,只是破坏较为严重,两者相距18米。   

  那么这两座石建筑基址是码头还是桥呢?

  发掘现场的考古工作人员说,现在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当中,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不管是什么建筑,这处运河遗址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运河遗址保护任重道远

  D

  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给运河故道的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安徽省大运河保护的部分规划:大运河安徽段长182公里,规划面积300平方公里。未来20年,安徽省将对大运河周边景观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维护和控制,保持大运河原住居民的生活形态,突出运河聚落的真实性、延续性与历史街区的生活氛围,保护运河城镇自然生态环境与景观环境。

  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规划提出拟对运河故道沿线的建筑物高度进行控制和引导,避免现代高层建筑,或者集中成片的建设对运河空间尺度和景观风貌造成破坏。

  据了解,安徽省拟建“柳孜码头遗址公园”,分为“考古遗址”、“大运河环境”、“辅助展示区”等区域。还拟建“宿州宋代码头遗址博物馆”、“泗县运河故道原生态大运河(遗址)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