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根本(走基层·贫困山区行)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时间:2012.07.24
在这样的连片特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要靠强有力的产业带动。一路走来,记者看到了产业扶贫给贫困山村带来的变化,也了解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立足资源优势兴产业
桑植县芭茅溪镇正在发展一项新的产业——人工种植粽叶。“除了能包粽子,粽叶还能包装食品、制成食品添加剂,国内需求量在逐年增加。我们发展这个产业不仅是看准了市场,更因为我们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芭茅溪镇党委书记谭晓菊说。
芭茅溪镇境内有2万多亩野生粽叶。过去,农民种的粮食只能解决温饱,日常开销要么靠出去打工,要么上山采粽叶卖。但当地山高坡陡,采集危险很大。为降低村民劳动强度和危险系数,乡政府组织干部外出考察,学习人工栽培技术。在张家界康华实业有限公司的参与下,当地从去年开始人工粽叶种植。
在桑植坪村的人工粽叶示范基地,村支书向书尧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这里种苞谷和黄豆,一亩地顶多赚400多元。改种粽叶后,一亩地可以产1000到2000斤干粽叶。按市场最低价4元一斤算,这一亩地的收入就要多个零了!”据了解,人工种植的粽叶3年可以采摘,四五年后进入旺采期。在没有采摘之前,康华公司为村民提供每亩450到500元的补助,保证农民收益。
依靠能人带动强产业
“前面一条河,后山乱石窝,吃饭靠统销,住房蹲岩脚。”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龙山县里耶镇比耳村的真实写照。当时村民们只会种苞谷和红薯。后来,村里请来专家帮助调整结构,锁定了柑桔产业。但群众很是想不通:“柑子能当饭吃?”
现在,村里的柑桔从几十亩示范基地发展到2800多亩,并注册了“里耶脐橙”商标。村民人均纯收入由几百元跃升到8500元。“那真是一段艰苦的岁月,连土都是背上山去的。”村里人说,是老支书米显烈、现任村支书龚家文,还有村里的党员带着大家走上这条致富路。
龙山县县委书记张才金认为,贫困地区在发展产业之初,群众往往有畏难情绪,发挥能人在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和示范作用,能够有效带动贫困乡村经济发展。的确,每一个成功的产业背后,都能看到带头人的身影。
石宗林现在管理着300亩脐橙园,他是脐橙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之一。合作社无偿向贫困户传授技术,低价向贫困户提供种苗,并为乡亲们开拓市场,把“里耶脐橙”远销到北京、深圳、沈阳等市场。
桑植县五道水镇的陈功明是养娃娃鱼的能人。陈功明有5个养殖基地,共3万多尾娃娃鱼。在陈功明等能人的带动下,全县养殖娃娃鱼的农户已经有200多户,其中不少是贫困户。如今,娃娃鱼养殖成了五道水镇的特色产业,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客商来看鱼。
缺资金、缺技术,仍是产业扶贫的短板
百合种植是龙山县的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6万亩,占全国的1/3。这几年百合销路好,光去年就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835元。
但这样一个眼看着来钱的产业,却有很多贫困户“种不起”。茅坪乡竹柯村的彭友诚,今年60岁。儿女在外打工,老伴身体不好,他一个人种田养猪。给老伴看病吃药几乎花光了收入,迫切需要开拓新的收入来源。“想不想种百合?”记者问。“怎么不想,但没钱。种一亩百合,光种子就要5000元,我哪种得起噢。”
龙山县扶贫开发办副主任李志勇说,虽然当地在2009年投入1000万扶贫资金扶持百合产业,但因资金有限,覆盖不到所有贫困户。“而且,由于金融系统规定农村60岁以上不能贷款,加上贫困户信用等级低,根本无法贷到款。”李志勇说。
缺的还不仅是资金。龙山县洗洛乡联盟村村民刘生林家里种了不少百合。因为投入大、期望高,刘生林种起百合来特别仔细。一次百合感染了细菌,他立刻到乡农技站去请教。但按技术员告诉的方法喷药效果并不明显。“要是有专门的百合技术员经常来看看就好了。”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目前这些地方还存在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路况不好影响产品运输等难题。这些问题如不抓紧解决,会影响产业扶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