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各地环保 >> 正文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新莱芜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2.07.19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标志着环境保护已成为全党的意志,进入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


  近年来,莱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理念,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全社会逐渐形成了关注环保、热爱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连续两年获得山东省空气质量改善一等奖,并荣获生态省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绿色增长

 

  针对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耗总量大、污染排放多等实际情况,莱芜市将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生态市建设的主攻方向,坚持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用最少的资源投入、最小的能源消耗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莱芜市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用先进的实用技术和环保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规划建设了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培育新材料、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开展。大力发展了现代农业及物流、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莱芜市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节能减排、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修复等领域,实施“四个一”工程:即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实施一批产业发展示范工程,扶持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环保型骨干企业。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突出抓好钢铁、电力、煤炭等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及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利用,扩大煤矸石、粉煤灰、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同时,莱芜市不断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以环保优先的发展理念,认真把好新上项目审批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努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以及有利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项目,严格把关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重拳整治污染
  ■提升环境质量

 

  围绕有效改善全市环境质量,莱芜市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将污染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基本着力点,积极强化措施,重拳整治污染,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


  莱芜市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坚持“治、用、保”的工作思路,加大流域治污力度,确保辖区水环境质量实现稳定达标。以工业废气、城市扬尘等为重点监测对象,实施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切实推动全市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深入实施生态文明乡村行动,莱芜市坚持用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理念谋划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点面结合、统筹推进、同步提升”的城乡环保工作新格局,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


  除此之外,莱芜市还积极服务新城镇、新农村建设,探索建立了生活污水进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厂区污水处理厂及建设污水处理站、人工湿地净化工程等四种模式,实施村庄“三清、四改、五化”综合治理,完善城乡垃圾、污水处置等基础设施,有力推动了农村生态保护。同时,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了农村经济、村民生活、村镇面貌和自然环境的同步提升、良性互动。

 

  □构筑安全屏障
  ■健全保护机制

 

  莱芜市牢固树立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的开发理念,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着力加强区域生态保护,科学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合理确定受保护范围,规范建设与管理,严守“生态红线”。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工作,莱芜市大力实施水系绿化、荒山绿化等重点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蓄积量,形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网络。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强对高风险源、污染企业聚集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强化生态监管。全力构建生态安全防控体系,提高生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


  莱芜市不断创新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积极完善项目异地安置政策,鼓励引导不适宜发展工业的乡镇,以及在生态保护区内的乡镇异地发展工业项目。改变“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落后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实现了产业向主城区、向中心镇产业园区的集中。


  为深化生态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改革,莱芜市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市建设,以市场化方式开展投资融资和工程项目建设,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依靠社会资金、运用市场办法解决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生态建设的金融支持能力。同时,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明确生态补偿重点领域,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等方式,平衡不同地区发展和环境权益。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排污权交易制度,形成了能够反映环境容量、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权价格体系,促进了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

 

  □加强社会参与
  ■形成环保合力

 

  围绕推动环保工作再上新水平、实现新跨越,莱芜市建立了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机制,切实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关注,各部门大力协作、密切配合的环保氛围和强大合力。


  莱芜市着力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各类组织参与的生态环保组织领导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共同推进的生态环保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区域主导、环保部门统揽、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管理格局。


  去年,莱芜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环保热点问题”征集活动,共征集群众关心的突出环保热点问题1200余条,各部门分头行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通力协作,逐一落实到位。通过这一行动,不仅调动了社会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更促进了人人参与环保、部门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大格局的形成。


  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更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福泽后代的伟大事业。莱芜市将坚定不移地按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转方式的重要抓手,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领域各环节,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的多赢,推进生态、文明、和谐新莱芜建设进程,确保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山东省莱芜市环保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