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保护 >> 正文

给秸秆处理支支招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2.06.15

 

    时下正是夏忙时节,尽管各地做了很多工作,但秸秆焚烧仍然屡禁不止,空气中弥漫的浓烟此起彼伏。严峻的现实再次拷问我们,秸秆焚烧为何禁而不止?怎样有效减少秸秆焚烧?对此,本版特刊发相关观点,以飨读者。

发挥经济政策作用


◆许正娟 杨传智


  怎样使农民从被动的禁烧局面走出来,相关部门除了发布禁令、对农民秸秆焚烧行为进行必要的教育、处罚外,还需充分发挥经济政策的作用。


  使农民从被禁烧到不愿烧,需要一个撬动利益的平衡点,说到底就是经济利益。从现状看,秸秆禁烧不是没有出路,而是缺乏动力。尽管各地相继出台了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财政补贴政策,但由于补得不到位,补得欠力度,农民不买账。


  受运输成本及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影响,秸秆利用成本在不断上升。笔者建议,应尽快研究出台以资金补助形式催生秸秆禁烧的利益链,按照处置秸秆所需的市场成本直接补助农户。同时,加大对农作物秸秆利用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包括企业在污染防治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逐步实现政府引导向市场化的过渡。


秸秆产业有待发展


◆王学进


  我国秸秆产业发展不充分,秸秆综合利用率不足10%。科技部已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工程”纳入国家星火计划重点工作之一,要求遵循技术简易成熟、能大量消耗秸秆并就地解决问题的总体原则,做到产业化。


  一些地区已经尝到了发展秸秆产业的甜头。如江苏丹阳市珥陵镇对农民在秸秆综合利用的推广实施上,从培训、宣传、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上给予大力扶持。每到夏季,就有经纪人以集中采购形式收购麦秸,并统一出售给以秸秆为原材料企业。镇政府有针对性地将一些以生物质能为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引导到国外上市,或以中间人形式引荐风险投资商进入,优化企业发展。


  各地应借鉴其经验,利用最新的秸秆综合利用科研成果,出台优惠和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秸秆产业,走出一条利用高新技术变废为宝的产业化新路子。


降低回收利用成本


◆池墨


  解决秸秆焚烧根本之策,是应为处置秸秆找一条可行的出路,切实帮助农民科学处理秸秆。但是,现有秸秆回收人工成本较高,成为秸秆回收一大障碍。因此,如何降低秸秆回收成本,是政府和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从政府角度来说,对秸秆回收应该给予补贴,让农民有利可图。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就是要降低回收人工成本,尽量变废为宝,而不是将回收秸秆变成一种负担。


  为了更好地促进秸秆回收,去年有11位上海人大代表联名递交了《关于从根本上建立农村秸秆禁烧长效机制的议案》。代表们建议,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投入,保留对农村烧秸秆的补贴政策,鼓励种地农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环保方式妥善处理秸秆,严禁焚烧秸秆。


  降低秸秆回收利用成本,是秸秆回收的最好出路,政府和企业在这方面应该多动脑筋。


要倾听农民声音


◆邓为


  笔者曾经帮助父亲收麦,也遭遇秸秆处理难题。据父亲讲,虽然烧秸秆有污染,但其优点显而易见。其一,焚烧后的秸秆可以作为肥料重新施于田地,其富含钾肥,并不算浪费;其二,一些麦茬或秸秆焚烧后,隐藏其中的一些害虫也会被烧死。此外,大量的秸秆无处堆放,焚烧秸秆也是无奈之举。


  有诸多专家提出如通过秸秆回收、秸秆加工等手段来达到禁烧秸秆的目的。但是,据很多农民反映,这样的好事“听说过没见过”。更何况,在农忙争分夺秒的时间,“误半晌耽一秋”,又有哪个农户可以做到秸秆还田?


  实际上,如果秸秆有合理出路,政府大力倡导,并能及时提供更多支持,利多于弊,秸秆焚烧现象就会慢慢消失。与其花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堵”,不如在“疏”上下点功夫。如果依然停留在批评和责怪农民上,不注意倾听农民的意见与期盼,不消除沉疴已久的问题与难题,来年的夏天,恐怕秸秆还是会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