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2版 作者: 时间:2012.05.11
编者按
在中国,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政治共识和社会共识,更成为中国创新。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近日出版了《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一书。这本书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绿色工业革命为主线,以绿色发展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绿色发展实践为佐证,展现了中国的伟大绿色创新,展望了人类走向绿色文明的光辉前景,设计了中国绿色现代化的目标与蓝图。本版今日特刊登其中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绿色发展理念和理论来源
■阅读提示
绿色发展理念和理论来源于3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智慧,成为现代的天人合一观。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成为现代的唯物辩证法。三是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观。三者交融贯通,形成绿色哲学观、自然观、历史观和发展观。
绿色发展理念和理论来源于3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智慧,成为现代的天人合一观,即源于自然,顺其自然,益于自然,反哺自然,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处、共存、共荣,呵护人类共有的绿色家园;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成为现代的唯物辩证法;三是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观。三者交融,三者贯通,最终集古代、现代的人类智慧之大成,融东西方文明精华于一炉,形成绿色哲学观、自然观、历史观和发展观。绿色发展观的本质就是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什么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经济学含义是什么?我们又如何比较准确地界定绿色发展?在此先简要地梳理从经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再从全面综合发展到绿色发展,再到科学发展的不同含义,最后说明绿色发展就是科学发展。
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它还没有涉及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形象地讲,可持续发展是“不断子孙路”,当代人的发展不要给后代人留下后遗症或不良生态资产。它还没有体现“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这种理念。
全面综合发展。这是1998年世界银行提出的发展思路。全面综合发展是指发展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变革,是促进各种传统关系、传统思维方式、传统生产方式朝着更加“现代”的方向转变的变革过程。21世纪的发展任务就是促进社会转型,促进人类发展,不仅提高人均GDP,而且还将提高以健康、教育、文化水准为标志的人的生活质量,消除绝对贫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这是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中首先提出来的。这一报告阐述了中国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上所面临的挑战。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目前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速度之快,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将会遇到极大的挑战,需要一整套政策和实践相配合,其规模之宏大、程度之复杂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虽然有了明确的承诺和清醒的意识,但在实现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科学发展观。这是中国创新的发展观。2003年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五大协调发展战略”,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出发,真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概括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正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十一五”规划,又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开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绿色发展实践。可以认为,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也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绿色发展的含义
■阅读提示
绿色发展是开创生态文明的道路。绿色发展道路是一条中国开创引领的新型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一条创新跨越式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一套全新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本质上就是科学发展观。
本文的绿色发展界定为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新型发展道路,以合理消费、低消耗、低排放、生态资本不断增加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创新为基本途径,以积累绿色财富和增加人类绿色福利为根本目标,以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为根本宗旨。从这个意义上看,绿色发展观就是科学发展观。
绿色发展是对黑色发展的深刻批判和根本性决裂,同时也继承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且超越了可持续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是对200多年资本主义工业化传统模式的修正,尚没有触及这一模式的本质,更谈不上根本改变这一模式,特别是高消费、过度消费的模式,这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利益刚性、路径锁定,几乎很难降低人均资源消耗和人均污染排放。而发展中国家却有可能独辟蹊径,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创新,从而避免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重复他们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要求被动地适应自然的限制条件,绿色发展则要求人类主动把握自然的发动因素;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中心主义,绿色发展却视人与自然为不可分割的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或后遗症,绿色发展是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增加更多的投入,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造福人类”。
首先,绿色发展是开创生态文明的道路。西方传统的发展模式,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高(碳)排放作为主要特征,其根本的路径是建立在自由竞争与自利的市场基础之上的资本驱动型的发展道路,造成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市场失效和负外部性。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模式的局部修正,绿色发展则是对传统模式的根本变革。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绿色市场和合理消费基础之上的自律式发展道路。绿色发展着眼于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对自然的掠夺性、肆意性变为和谐性、自律性,从以往经济中心主义和单纯经济利益导向发展转变为对于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衡量和对于社会、人类、自然的全面尊重。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生态文明的道路,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三位一体的统一、统筹、协调的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就是绿色的系统观,建立在人类和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基础之上。首先是绿色生产观,即节省资源的投入,提高利用效率,进行清洁生产,物质尽可能多次利用和循环利用;其次是绿色消费观,即发达国家从过度消费到适度消费,发展中国家从低消费到合理消费、绿色消费;再次是绿色发展观,即促进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人与人全面协调发展,人类的永久发展与全面公平的发展观念。
其次,绿色发展道路是一条中国开创、引领的新型发展道路。传统的黑色发展道路主要是在以西方国家作为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发展。如果中国沿着这条老路,照搬照抄、模仿跟随、亦步亦趋,势必脱离国情条件,也脱离世情条件,再有几个地球也不足以满足中国的巨大需求,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独辟蹊径,创新绿色发展道路,成为倡导者、创新者和领跑者,从而为南方国家提供新型发展道路的示范和启示。
再次,绿色发展是一条创新跨越式发展道路。绿色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国家战略的宏观指导性,地方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创新的主体性,全民参与的广泛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原有发展路径,隧穿库兹涅兹曲线,提前实现发展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脱钩,大幅度减少资源、环境、生态成本,进入永续发展、生态盈余的新时代。
最后,绿色发展是一套全新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本质上就是科学发展观。在过去的200多年中,西方经济观念指导下的3次工业革命在极大促进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正外部性)的同时,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负外部性),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黑色发展观”。而绿色发展观,则与西方的“黑色发展观”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融合了东方文化基础的绿色发展观,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发展观念,在价值层面不再盲目追求人类发展的物质层面速度与总量的积累,不仅注重对发展质量和成本的考量,而且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生态资产增值、与碳排放脱钩,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巨大生态效益(正外部性)。
绿色发展的内容和途径
■阅读提示
中国式绿色发展的内容和途径主要有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发展绿色技术和标准,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鼓励绿色投资和信贷等。
什么是绿色发展的主要思路和重要途径?对此我本人一直在持续关注和探索。1989年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提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只能独辟蹊径,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探索一条社会主义中国独特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当时我称之为“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建构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保障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体系;不断创新,充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适用技术体系;促进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的、更加开放的贸易与非贸易国际经济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生态体系。这是我们关于绿色发展的最早思想来源,但是当时还没有更加详细的绿色发展蓝图和路线图。
20多年后,我又是如何思考和创新绿色发展之路的呢?这里我根据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内容和说明,来介绍中国式绿色发展的内容和途径: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发展林业等绿色产业,既能够创造就业,又能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够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碳汇能力;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资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工艺的产品、企业、行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那些信息密集、知识密集、就业密集的服务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低碳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
构建绿色生产体系: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推广生态设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完善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如再生资源回收、再制造回收、生活垃圾回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立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集中处理废旧金属、废弃电器和电子产品、废纸、废塑料等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鼓励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依法淘汰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严格限制几大高耗能产业(钢铁业、建材和非金属矿业、化工和石化业等)发展;持续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资源消耗,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取水资源总量、地下水取水总量。
发展绿色技术和标准:创新和开发绿色技术、低碳技术,推行绿色标准技术创新,鼓励引进和使用世界目前所有绿色技术,通过原始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来发展各类绿色技术,包括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建筑技术、节水技术、保护生态环境技术等。制定并强制性执行各类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环保技术标准和标识制度。建立和完善能源生产消费、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
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政府、公共机构带头节能减排,实现绿色采购;推广绿色食品、绿色药品、高效节能智能型家电和家居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高效照明产品、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创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建设绿色城市、绿色农村;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开发和普及混合驱动、代用燃料、电动汽车,发展全国或区域智能交通运输系统。
鼓励绿色投资和信贷:绿色投资就是专用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统计口径和账户;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激励政策,鼓励非政府机构投资用于上述领域;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作用,积极推行“赤道原则”,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
发展绿色能源:不断提高使用优质、可再生能源比例;大幅度减少使用高碳能源比例,限制煤炭消费总量;强制性清洁利用煤炭,燃煤机组强制性脱硫、脱硝,不断降低煤炭消费比例,不断降低煤炭碳硫排放强度;强制性规定高能耗工业平均每5年单位产品产量能耗降低指标,作为行业降低能耗的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
建设绿色生态体系:进行生态建设,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林、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荒漠化治理等,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增加自然资本。
实行绿色改革和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提高排污费征收率和垃圾处理费标准;设计和实行绿色财税改革,提高资源税税负,开征环境保护税、污染税、碳税;继续实行绿色价格改革,推进水价、电价改革,实行居民用水、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完善不同时段电价制度,促进用户削峰填谷,成品油价格进一步市场化;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法律体系、补偿机制;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矿业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率先实行绿色贸易:开展和推动绿色贸易,积极扩大初级产品进口,增加本国自然资本;充分利用世界节能环保新技术,大力发展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产品出口,严防污染物转移;主动进行国际合作,遵守国际环境公约,推动改善全球环境。
开展绿色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和主动推动全球能源与气候治理,促进绿色国际合作。这包括:积极参加全球能源治理,加强能源战略、能源安全等机制的对话,参与各种国际规则的制定;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在全球带头遵守国际公约,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减排行动,增加更多的信息透明度,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机制,如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既要争取发展空间、维护国家利益,又要带头主动减排、维护国际形象;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如向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提供资助,对那些脆弱国家(指非洲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和其他受到不利影响的国家)提供官方援助,帮助他们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发展低碳经济。
总之,绿色发展是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既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也没有成熟的发展经验,这就需要中国自主创新、大胆创新、科学创新。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说黑色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零和,那么绿色发展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如果说黑色发展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界的零和,那么绿色发展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界的双赢。中国是一个人口巨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至少需要3类创新:一是国家创新,特别是制定国家发展规划,确定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设计全国绿色发展蓝图,指导全国绿色发展创新;二是地方创新,根据本地条件创新不同的绿色发展模式,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的三大目标;三是企业创新,根据国内外市场竞争创新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