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持续发展 >> 正文

中央财政今年投40亿元助推新能源建筑应用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时间:2012.04.19

你能想象城市污水可以用来为建筑制冷和供暖?在山东省青岛市东部的麦岛金岸小区,这已经成为现实。

  走进麦岛金岸,整齐划一的高层建筑外墙上看不到传统的空调外挂机,家家户户统一安装的中央空调,令室内“冬暖夏凉”。而为小区提供能源服务的,并非传统的大型空调制冷和烧煤供暖,而是一种利用污水作为冷热源的新型热泵技术。

  “污水源热泵是地源热泵的一种形式,其原理是冬天将存于污水中的低位热能提取出来为住户供热,而夏天则把室内的热量‘提取’出来释放到污水中,从而降低室温,达到制冷的效果。”参与小区能源中心建设的某新能源有限公司经理说。

  该经理告诉记者,尽管地源热泵技术前期投入较大,但后期运营成本低,而且节能效果明显,发展前景可观。“以麦岛金岸为例,相比传统市政集中供热系统,每年减少能耗折合标准煤3万多吨,节约资金5000多万元,不用一家一户安空调,减少了热岛效应。”

  而吸引这家新能源公司参与投资的,还有国家给予该项目的1320万元财政补贴。麦岛金岸是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推出的我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之一。

  将可再生能源应用到建筑中,在我国尚属发展初期,由于社会认知度不高,市场规模小,投资回收期长,政府给予引导并采取相应激励措施尤为必要。

  为此,财政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从2006年开始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示范,截至2008年,中央财政累计拨付资金15亿元,共支持371个项目。示范项目的窗口带动效应,激发了市场需求,在项目实施3年间,仅地源热泵应用面积就增加了3倍。

  为了放大政策效应,自2009年,两部门由补助示范项目转向对城市或县城给予综合奖补,并鼓励地方采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支持方式,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目前,国家财政已累计补助资金60亿元,支持启动了72个示范城市和146个示范县。

  “小财政带动大市场,虽然财政给予的扶持资金并不多,但其政策激励和引导作用更明显,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推动新能源建筑应用更好发展。”青岛市财政局局长周安说。

  国家财政以补贴助推新能源建筑应用的背后,是我国面向世界发出的节能减排承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比要达到15%,这意味着要努力提高太阳能、风能、地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比重。而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

  以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例,目前我国居民生活热水的能耗约占建筑能耗的15%左右,如果在住宅中全面普及太阳能热水系统,不仅节能成效显著,也会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江苏省南京市作为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共获得了国家财政8000万元补助资金。该市去年开工的四大保障性住房项目,按照要求全部配备太阳能热水系统。

  在南京市江宁区天景山小区,记者看到,一排排高层保障房的阳台上统一安装了壁挂式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融为一体,非常美观。这是江苏省为破解高层建筑不适宜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难题的新尝试。

  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顾小平说,壁挂式太阳能成本要高于传统的屋顶式太阳能,以天景山小区为例,每套安装成本6400元,住户自掏3000元,剩下的全部是政府补贴。

  “我们测算过,住户使用这套壁挂式太阳能热水器,一年能节约3000元左右的电费,两年多就能节约出一套热水器来。”顾小平说,从中央到地方财政补助资金的加大,催生了地方新能源在建筑中推广应用。过去5年来,江苏省新建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比例从4.3%上升到21.7%,并带动了一大批太阳能相关企业的发展。

  记者从两部门了解到,“十二五”期间,为更好实现绿色发展,我国将更大力度在建筑领域集中连片、大规模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其中,今年中央财政将再投入40亿元,重点向保障性住房倾斜,向学校、医院等公益性行业倾斜,并引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资金投入,激活全国建筑节能大市场。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表示,下一步要把在建筑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作为实现我国能源替代目标的重要突破口,切实加大推广力度,争取使太阳能、地能、生物质能成为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热水、供暖等生活用能的重要模式。初步测算,如果到2020年有20%的建筑使用上可再生能源,将占建筑总能耗的12%到15%,对完成全社会可再生能源应用目标贡献率将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