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艺术 >> 正文

紫金文化艺术节|《索玛花盛开的地方》上演,凡人初心见证32年“山海之约”

来源:快资讯 作者: 时间:2022.01.19


索玛花就是杜鹃花,又叫映山红,它是大凉山彝族人们的希望之花,幸福之花,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从1988年起,南通海安市先后派出10批、共281名教师赴云南省宁蒗县支援当地教育事业。2020年,海安宁蒗支教教师群体荣膺江苏“时代楷模”称号。该剧取材于这一真实事件,讲述民办教师景大民和妻子郭玉英远赴宁蒗支教,和当地学生结下深情厚谊并改变其命运的故事,尽展海安支教教师群体“拿我一滴心头血,换来索玛花热烈绽放”的高尚情怀。

“客人莫嫌不周到,我的家乡是穷乡”,剧中老镇长一声饱含心酸和希冀的呼唤,道出了大山积贫积弱的困窘和症结: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没有优质师资,孩子们上不了学,祖祖辈辈放羊为生,被贫穷困苦紧紧缠缚的人们看不到生活好起来的希望。1988年,一纸“木材换人才”协议,开启了南通海安市与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的“山海之约”。来自海安的教师景大民,和梅校长、同事金眼镜、小林、大罗等人一起远赴宁蒗支教。32年前,没有高铁,他们先坐汽车,再换火车,再换拖拉机,最后在崎岖的山路骑马,徒步……“道路阻断了文明的传播,我们就做那披荆斩棘的勇士!”充满诗意和豪情的话语,一片炽热的理想和初心,他们以己身为火炬,跨越八千里路,立足三尺讲台,把知识的种子撒进贫瘠的土地。

主演满贺、何家琪告诉记者,去年10月,为了更好地演绎角色,剧团去宁蒗采风,把采风中所见所闻融入表演中,希望能让观众有更直观的认识。“宁蒗县在凉山地区,四面环山。我们下了飞机上大巴,在颠簸的山路上,司机开得格外谨慎,他心有余悸地告诉我们,我们脚下的这条路昨晚刚发生塌方。这么多年过去了,尽管路修好了,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还是经常发生。”重走多年来一批批支教老师走过的山路,亲眼看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演员们也深深体会到支教人的境遇和心境,把不畏艰难、坚定不移、甘于奉献的支教精神融会到角色的演绎中。“这种奉献精神,在我看来是一种迸发的家国豪情。”主人公景大民的扮演者满贺说。

人的力量在于灵魂的觉醒。故事发生时正值改革开放十年,市场经济风起云涌。凉山地区的低度发展和相对边缘化,使得当地人民在发展的大潮中无所适从。治穷先治愚,帮扶措施不仅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水准,更要关怀他们的精神世界。剧中,景大民在教学过程中,渐渐发现当地孩子心中的创痛经历:阿布的母亲抛弃了家庭,远走改嫁,自卑的阿布经常被同伴们嘲笑;阿依朵的母亲患了病,家中一贫如洗,尽管她非常希望能读书,却只能申请退学;拉龙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对孩子的关心和交流,他的性格变得蛮横暴戾……这些纯洁却受伤的心灵,更像是凉山地区更多孩子的成长缩影。一开始不被这些“问题”学生接受的景大民,虽然第一堂课就被轰出教室,但仍然关心、爱护他们,从不言弃。出于诗人的浪漫天性,他因材施教,决定发挥孩子爱表演的特长,创办“索玛花”戏剧社,教给他们何为艺术的魅力,释放了他们的天性,让他们有办法、有途径表达对生活的热情。

“在了解到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的事迹后,我深受感动。”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卢昂是《索玛花盛开的地方》的总导演。他认为,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认识自己和世界,成为他们内心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南通艺术剧院院长陆益兵告诉记者,该剧着重展现景大民在支教过程中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不仅歌颂支教老师的奉献,还将以景大民为代表的教师形象立在观众心里。

陆益兵表示,为了诠释、推动和配合剧情,该剧的表现形式上也有许多创新:“我们采用歌队的表演方式,使用功能性的演员,以及舞蹈类的形体表演和琅琅上口的歌曲,展现出拟人化的交通工具、三尺讲台,也可以是山间的清风明月,云朵溪水……这些拟人化的形象和角色都有情绪上的交流和共鸣,时而诙谐,时而心酸,时而充满希望,为剧情笼罩上一层轻灵曼妙的浪漫气息,引领观众超越眼前苦难的生活本身。”

近年来展现英模人物的话剧很多,有些作品不免趋于概念化、同质化、口号化。《索玛花盛开的地方》虽然也是英模主题,但英模人物的形象塑造得很有个性,没有假大空、高大全,显得可信。比如,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景大民的内心转变。景大民不是“完人”,他一开始是怀着私心,为了改善家庭条件,让妻子郭玉英从民办教师身份转为公办教师身份,这才远赴宁蒗,打算完成支教五年的政治任务,当上“国家干部”。这样的人物背景符合当年的社会环境,有真实感。然而,这个天性浪漫、志向远大的青年在宁蒗的讲台上一站32年,慢慢地走进宁蒗孩子的心中,真正爱上了这群纯洁可爱、充满天赋的小天使,深深融入了这块苦难而温暖的土地,和当地人民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动人情谊。

“演员要回归细功夫。”年轻演员何家琪扮演的阿依朵,是一个有着清澈的眼睛,更有着惊人写作天赋的女孩。景大民曾极力劝说家贫的她不要退学,并且花心思培养她,希望她成为一位书写人类心灵碰撞的伟大作家。然而,阿依朵最终选择成为一名乡村语文教师。在何家琪看来,角色这样的命运看似出人意外,其实是十分合理的。在剧中,在景老师的要求下,阿依朵背诵了罗素的名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了濒临绝望的边缘……在这一场景中,这个胆小、羞怯的女孩第一次展示自己非同一般的学习能力,这也是她最初感受到文学、艺术的精神力量。因此,她一定更愿意接过知识的火把,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更多家乡的孩子们,为他们打开一扇崭新的生命之窗。

“不是说走出大山就是好,留在大山就是坏,真正的富裕,不在别人的眼睛,在我们自己的心灵……”剧中不乏如此富有哲理的台词。支教之路,是教师教、学生学,各自不断积累与探索,更是人们不断叩问自我内心,追寻理想并为之奉献一生的历练、成长之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吴雨阳/文周天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