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传工作座谈会发言摘要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4.01
深入实施普及计划 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高校师生
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专门作出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的战略部署。 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高校是重要阵地,大学生是重点群体。近年来,教育部采取多种措施,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
第一,强化课堂教学,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实际成效推动理论普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完成本专科及研究生思政课新方案,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四个层次逐步推进、内容不断深化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开展四轮本科思政课教材修订,编写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大纲,全面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生必修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组织开展六个“为什么”教学试点,征集评选“精彩一课”、“精彩教案”、“精彩课件”。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完善省部级领导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2011年有几十位省部级领导走进高校作形势报告。
第二,拓展有效途径,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促进理论普及。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推动高校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逐步探索形成利用重大活动、重要节庆日,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开展了四大类50项“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加强高校理论网站建设,打造网上学习交流平台。邀请专家开展理论宣讲。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第三,开展理论研究,以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通俗理论读物支撑理论普及。研究制定《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颁布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2011—2020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列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分三批启动93本教材编写任务。在教育部各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加大对理论研究和宣传的支持力度。从2008年起每年召开一次理论体系研究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多所高校建立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建设一批理论研究和宣传创新团队。编写科学发展观青少年学习读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学习读本。
第四,加强高校党建,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党内集中教育强化理论普及。每年与中组部、中宣部联合召开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印发党建工作要点,系统部署高校党建和理论宣传普及工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认真总结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第五,加强队伍建设,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思政课教师和理论骨干保障理论普及。连续多年与中宣部等六部委共同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对思政课本科四门课程和中央“马工程”10本重点教材任课教师分期分批开展全员示范培训。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班。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共培训思政课骨干教师12万人次;培训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近6万人。
高校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迎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这条主线,按照中央总体部署,紧密结合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密结合高校实际,进一步在高校实施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
一是完善方案、明确目标。根据中央普及计划工作方案,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不断拓展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的广度、深度。紧密联系干部教师和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宣传普及与释疑解惑、排忧解难有机统一起来。
二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突出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加强网络视频公开课和网站建设,把科学理论的最新成果和热点难点问题的解答及时补充到教学中。突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组织“理论名家社会行”、“高校名师大讲堂”等活动,动员名师大家开展科学理论宣传普及。积极参与“马工程”建设,着力抓好重点教材的编写出版、推广使用和教师培训工作。
三是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广泛开展通俗易懂的党课培训、贴近师生的基层宣讲、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不断创新理论普及的形式和方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学生社团的作用,不断丰富活动载体。
四是总结典型、交流经验。充分发挥媒体特别是网络的优势,广泛开展高校互动交流学习。组织召开现场交流会、座谈会或观摩会,发现典型、推广经验,推动理论普及深入开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理论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王伟光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应当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理论工作,做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阐释和宣传。
1.理论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思想保证。理论创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是党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党的理论工作,说到底,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具体来说,党的理论工作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阐释和宣传工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大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阐释和宣传,加强理论指导、理论研究、理论武装和理论宣传,这是一项关乎执政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头等大事。
在中国人民伟大革命斗争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今天,我们党领导13亿人口从事发展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成就。解决好理论武装,必须加强理论的宣传阐释工作,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坚持正确的学风,解决好对待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根本态度问题。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靠马克思主义建党、立党、兴党,这就决定了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什么态度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学风问题,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对待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根本态度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风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风问题的根本点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阐释、宣传党的理论,全在应用。党的理论工作,首先是为了以党的理论为指导,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通常讲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理论工作者必须针对新的实际,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加以研究、解释、说明,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和途径。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理论的真正创造者和践行者。这就决定了理论工作者必须深入群众,到火热的实践中去,调查研究,才能搞好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和宣传。
3.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努力做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阐释和宣传工作。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要求的第一位任务就是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这是最高的党性要求。我院担负研究、宣传、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重任,一定要改革创新,以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载体,抓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阐释和宣传工作。
一是加强理论武装,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鲜明的特色,是我院最根本的办院方针。我们坚持以所局级领导干部和青年研究人员为重点,加强和改进研究所党委中心组学习,继续举办所局主要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班、青年骨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班等,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研的水平和能力。
二是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确保正确的政治导向和学术导向。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牢记“守土”职责,坚决反对思想理论领域一切杂音、噪音,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不断增强全院同志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三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理论创新研究和理论宣传。认真完成我院承担的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各项任务。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强二、三级理论学科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研究室和研究中心建设。组织撰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报告。出版马克思主义专题摘编、文丛和文集。完成中央交办的理论宣传文章撰写任务。
四是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门人才。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理论宣传为依托,推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造就计划、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青年理论骨干、宣传人才和外向型理论人才。
五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切实转变学风、作风和文风。立足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理论的实际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分析回答,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推动理论工作者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走、转、改”,加强国情调研工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倡讲短话、写短文,探索建立纠正不良文风的有效体制机制。
六是努力实现理论通俗化、普及化和大众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组织力量分门别类地编写理论通俗读本、普及读本、大众读本,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乐于接受的形式宣传传播。动员研究人员善于运用理论说明实际问题,善于用群众能够听得进、想得懂、真相信的大众话语体系阐释、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分类施法 注重实效 扎实做好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宣传引导
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孙守刚
做好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宣传引导,是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必然要求,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山东坚持把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宣传引导摆到重要位置,以真学为基础、真信为关键、真用为目的,区分不同对象,实行分类施法,创新载体手段,切实增强宣传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突出重点,抓好机制创新,解决“真学”的问题
我们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突出重点群体,按照不同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切实解决“真学”的问题,努力实现宣传引导的制度化、常态化。
一是实施“龙头”带动,突出抓好领导干部的学习。一抓科学选题。每年初,围绕我省改革发展和干部思想实际,按照主要领导点题、专家学者荐题、干部公开选题方式,针对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列出题目,有的放矢地组织宣传引导和学习交流。二抓制度建设。先后制定省委常委加强自身学习、改进县级以上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考核等一系列文件,把述学作为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自上而下形成了完备管用的理论学习制度体系。三抓层层带动。省委中心组每年举行一次读书会,每月组织一次辅导报告会。
二是强化研修培训,突出抓好社科理论骨干的学习。通过座谈研讨、系统培训等多种形式,引导理论工作者先学一步、学深学透,做好理论阐释工作。去年,集中举办4期全省社科理论骨干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2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宣讲骨干培训班,6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研修培训班,培训社科理论工作者近3000人。
三是推动“三进”工作,突出抓好青年学生的学习。形势越是错综复杂,思想价值观念越是多元多样多变,越要做好科学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在用好中央指定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山东实际,编写科学发展观大中小学特色读本,免费向学生发放730多万册。按照中宣部、教育部要求,省领导深入高校作专题形势政策报告。
二、围绕热点,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真信”的问题
理论宣传引导必须树立群众观点,紧贴百姓理论诉求,循着群众声音设置议题,群众关注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群众疑惑什么我们就回答什么,让群众听清弄懂,使理论可亲可近、令人信服,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
一是突出大众化话题。坚持以大众的视角观察社会现实,充分发挥《理论热点面对面》的作用,结合山东实际,进行分众化、专业化宣传引导。淄博市建立870余家“民生政策宣讲站”,组织政策宣讲6900余场,发放宣传材料30万余册。
二是运用大众化语言。从改进文风入手,努力将“普通话”变为“地方话”,把“官方语言”、“学术语言”换成群众语言,更多地运用方言土语、“网言网语”说事拉理,力求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
三是创新大众化载体。去年以来,探索建立30多个理论大众化示范点、80多个理论宣教基地,开通山东宣讲网,利用齐鲁大讲坛和社科普及周举办各类讲座960多场,受众达700多万人次。
四是建设大众化队伍。重点整合“四个力量”:发挥领导干部和实际工作者作用,带头调研宣讲;发挥社科理论专家人才作用,提供智力支持;发挥理论宣讲骨干作用,推动理论“面对面”;发挥“五老”宣讲团和“田秀才”、“土专家”作用,开展特色宣传。
三、抓住难点,做好结合文章,解决“真用”的问题
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加强宣传引导,有效解除思想困惑,破解发展难题,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上来,把力量凝聚到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上来。
1.重调研,深入推进重大战略规划实施。围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的总要求,书记省长亲自带领35个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和经济理论工作者,深入基层单位实地调研、科学论证,形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重大规划研究成果,推动“蓝黄”两大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转型发展中的山东注入了强大动力。
2.重结合,着力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比如,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中,着眼长远和全局,以牺牲局部和眼前利益的巨大代价,创造性提出“减量调整,优化结构,集中布局,整体提升”思路原则和建设日照临港精品钢铁基地的规划设想,经国务院研究批复,使我省成为中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唯一的试点省份,目前该规划正在顺利实施。
3.重特色,努力打造发展新优势。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两次组织文化改革发展大调研活动,形成《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战略研究》等系列成果,系统提出了文化强省建设框架体系、目标定位和重大举措,有力促进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高举旗帜 围绕大局
充分发挥党委讲师团的重要作用
辽宁省委讲师团团长 姜晓秋
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十分重视理论宣讲工作。近些年来,我们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依托“三级宣讲体系”,实施“理论惠民”工程。据统计,我省每年仅讲师团系统就组织宣讲过万场,听众超过百万人次,在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群众评价我们的宣讲“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赞誉我们是活跃在老工业基地上的理论宣讲“轻骑兵”。
一、整合力量,全面覆盖,形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的“三级宣讲体系”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赋予党委讲师团以重要的政治责任。我们在省委宣传部组织建立的省市县“三级宣讲体系”中积极充当骨干,在讲师团系统一级抓一级,有效地带动了基层理论宣讲。依托这个体系有几个突出的优势。一是传导迅速。坚持长期跟踪研究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跟踪研究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战略的最新进展,跟踪研究干部群众实现科学发展的最新实践,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宣传部和讲师团总是能在第一时间组织实施重大宣讲活动。二是运转顺畅。除每年中央全会精神的宣讲是宣传部和讲师团联合行动外,还独立组织3—4次大的专题宣讲活动。三是优势互补。省委讲师团发挥掌握中央理论宣讲口径和省情的优势;市级讲师团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二次组织;县(区)学习室则发挥“接地气”的优势,进行三次发动,一有宣讲任务,就会在短时间内形成“百团会战”、“千人宣讲”、“万场覆盖”的大宣讲格局。
二、深入基层,情系百姓,实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惠民”工程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赋予了党委讲师团以重要职责。我们精心组织实施了“理论惠民”工程,让理论在群众中“落地生根”。这个工程有几个方面的效果。一是“接地气”,知民情。“理论惠民”就是以服务人民为根本价值取向,让群众通过宣讲,掌握理论,得到实惠。这项工程的实质是在理论宣讲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二是“解扣子”,暖民心。“理论惠民”工程重视把大道理变成小道理,把理论与形势政策宣讲紧密结合,强调宣讲的针对性。我们每年以中宣部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为教材开展形势政策宣讲活动已进行了十多年。如今年春节后就组织了“稳中求进、稳中求快”形势政策宣讲活动。“收入差距如何解决?”“就业前景如何?”一问一答,宣讲的都是人们关心的、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三是动真情,解民忧。越是基层,越是需要理论。我们围绕宣讲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目标,不断增强服务意识,组成理论宣讲“大篷车”,满载自备的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支架幕、音箱,有时还与扶贫等活动结合,制作“文化套餐”,满载理论和科技致富书籍、赠送的电脑、扶贫的物资和钱款,满怀对群众的深情一起送到百姓手中,使群众感到理论可亲、可信、管用。我们的境界也在“理论惠民”中得到了升华,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达到增强大众意识,贴近大众生活,了解大众疾苦,知晓大众需求,培养大众感情,会说大众语言,解答大众困惑,解决大众困难的“八种境界”。“大篷车”常年活跃在14个地(市)、100多个县(区)的基层单位。
三、真心信仰,真情传播,建设一支宣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轻骑队伍”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入人们的心灵,给党委讲师团提出了更艰巨的宣讲任务。我们自觉以方永刚为榜样,在建设“轻骑队伍”上下了功夫。一是把宣讲理论与信仰理论紧密结合。要让听众信服理论,自己首先要信仰理论。在方永刚的共产党人高度政治觉悟和高尚师德师风的感召下,辽宁涌现了方永刚社区宣讲团、“五老”宣讲团、老战士宣讲团、宁佩英工作站等基层宣讲先进集体,受到中宣部的表彰。学习这些先进典型,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仰,激励我们坚守在理论宣讲阵地的“前沿”。二是把宣讲理论与践行理论紧密结合。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做到“讲”与“行”的统一。我们在第一时间两次深入鞍钢,对“当代雷锋”郭明义进行了跟踪研究。与中华先锋网等媒体合作,对郭明义进行深入地宣传。研究成果获省理论界纪念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选题得到了省委领导充分肯定。通过“模范人物面对面”活动,获得第一手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资源,感受道德模范巨大的精神力量,还对郭明义“爱心联队”进行捐助。郭明义当天发微博评价说:“辽宁省委讲师团不但讲得好,而且做得好。”三是把真情传播与善于传播紧密结合。我们不断创新传播方法手段,把郭明义、方永刚等身边典型的事迹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讲专题和各种专题,制成声光电、图文影兼具的“视觉盛宴”,让听众耳朵听,眼睛看,心里想,入脑入心,全方位接受,赢得了听众称宣讲“具有穿透力、震撼力、冲击力”的好评。在东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讲到爱国主义话题并播放视频时出现了台上台下互动的场面。社科骨干研修班的大学教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程”的学生都对我们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多次“谢幕”才肯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