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保护 >> 正文

【崂山新动能】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崂山区走出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之路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作者: 时间:2021.01.08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崂山区是山东省青岛市辖区,位于山东半岛南部,青岛市东南隅,黄海之滨。辖区陆域面积395.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7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3.7公里,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蓝色旅游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风景区便位于此。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前三季度,崂山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全市第一。
2020年以来,崂山区落实青岛市委“搞活一座城”部署要求,打响“15个攻势”的崂山战役,掀起“学深圳、赶深圳”新热潮,开启“战略北进”,实施“七大行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出实招、见实效。崂山区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2020年1-9月,新引进过亿元项目72个,总投资达707.4亿元,是去年全年项目数量的1.2倍;3家企业入选山东省“十强”领军企业,累计达到7家;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全市第3。
崂山区地域特色鲜明,395.8平方公里总面积中330多平方公里位于崂山风景区。崂山风景区、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高度重叠。崂山区辖区大部分为崂山景区,可利用土地资源不足,同时受到风景区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多个上位规划管控,管控方式交叉,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018年国家批复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来,崂山区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对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并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绿”成为崂山区地域新名片。图为崂山区新城区概貌
坚持产城融合
培育发展“四新”经济
崂山区坚持生态底线原则引领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场景创新、生态圈营造和高效空间供给为抓手,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和青岛市956产业门类,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把“四新四化”的着力点放在战略新兴产业、财富金融、精品旅游和医养健康等四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低排放”“低消耗”“低冲击”“低影响”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一是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崂山区严把产业准入关,创新产业培育模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构建起“政、产、学、研、金、服、用、媒”全链条协同发展生态体系。现拥有卡奥斯、日日顺、聚好看、特来电、能链石化5家独角兽企业,全省第一。引进了歌尔、东华软件、中植等一批知名企业,天地一体化、山东能研院、新希望六和等一批大项目加快落地。2020年,预计全区新引进战略新兴产业项目100个以上,金融机构及类金融企业100家以上。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积极推动楼宇片区化集聚、特色化发展,重点打造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大厦等特色产业楼宇,集中布局高端产业、高效企业,推动“四新”经济加快发展。
二是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崂山区以株洲路和创智谷片区改造升级为契机,提升土地空间要素使用的“含金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做大做强储备充足的产业发展空间。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升级改造项目30个,总占地约1200亩,总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汉缆、黄海、特锐德等3家企业,卡奥斯、聚好看等8家企业分别入选首批“青岛金花”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培育名单,新增瞪羚企业3家。
三是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崂山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产城融合发展建设,带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绿色化发展。积极推进金岭山、午山、浮山生态公园建设,建成石老人城市客厅,着力抓好口袋公园、景观小品等规划建设,抓好主次干道景观提升和“断头路”打通,布局了一批夜经济集聚地、时尚街区、特色小镇。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释放产业聚集潜力,形成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循环友好的生产发展新格局。2019年,全区万元GDP能耗下降2.5%,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株洲路片区
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早在2016年,根据青岛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崂山区便确定按照青岛的“深圳”、青岛的“中关村”目标,探索推进在体制机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创客发展等方面创新,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成为全市产业升级、腾笼换鸟的示范区,建设成为产城融合的国际创新走廊。2016年4月27日,崂山区举行了株洲路片区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集中启动仪式,株洲路片区产业升级被确定为全市战略,列入青岛市十三五规划。
时隔四年,株洲路片区已成为崂山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区域,总用地面积约20.9平方公里,集中了海尔、中科曙光、海克斯康、双瑞、杰瑞、海德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青岛国际创新园、海信创智谷等高端产业载体。该片区计划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升级改造项目30个,总占地约1200亩,总规划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目前,海尔云谷首期、澳柯玛智能产业园东园、海德威压载水设备产业化基地等9个项目约120万平方米建成。海尔物联网全球创新中心(一期)、光学医疗器械产业园等14个项目正加快建设。
为调动园区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崂山区从资金支持、土地支持、减免配套费三个方面,精准帮扶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土地政策上有较大突破,如:利用原有建筑兴办生产性服务业的,可暂不改变土地用途;经批准拆除重建转型升级后仍保留工业用途的,不需另行补交土地出让金;转型升级项目周边符合规划的边角地、插花地、夹心地等不具备独立开发条件的零星土地,可采取存量补地价方式纳入转型升级项目改造范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改造。给海尔等亟需转型升级的企业满满的“政策红利”。
以澳柯玛智能产业园项目为例,该项目原有122亩工业厂房归属为澳海生物公司,这家传统企业此前因经营问题,项目停产、亏损,厂房出现闲置,土地利用率低。崂山区出台转型升级政策后,2017年开始,澳柯玛智能产业园(东园区)项目启动,该项目总投资8.4亿元,对原有厂房进行搬迁改造,目前已正式竣工投用,将吸引200余家科技型企业落户,吸纳创新创业人才约1万人,预计年销售额达30亿元人民币,实现税收3亿元。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土地资源紧约束、产业空间稀缺等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制约崂山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崂山区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新思路、新模式、新路径为产业发展打开新空间。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在实施株洲路和创智谷片区转型升级过程中,崂山区格外强调“经济密度”和“亩均效益”,对集约节约用地、新兴产业导向、投资强度等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海尔工业园改造项目即为集约节约用地的典范。其中,海尔云谷是崂山区株洲路片区转型升级重点项目之一,云谷一期总占地面积150亩,总建筑面积33.7万㎡,总投资约40亿元。目前一期已落位七大企业总部:大顺逛、日日顺、河钢新材、德才集团、海纳云、好品海智、漱玉平民;两大国家级创新研发中心: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英国DC-HD研发中心;一个国家级驱动平台:海创汇,及其他百余家企业签约入驻。云谷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计划引入800家科技型企业,培育创客2000家以上、扶持企业上市10家,预计实现年产值约400亿元,实现税收约20亿元。下一步,海尔集团将会进一步加大园区转型升级力度,目前海尔西园区改造升级项目已开工建设,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海尔智能家居定制研发中心等一批项目落地实施,积极争取国家级智能家电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4年5000亿,再造一个新海尔的宏伟目标,引领青岛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
未来,株洲路片区将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创新走廊、国家东部沿海的创新创业高地、辐射山东半岛的中央创新区、青岛市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示范区、崂山区最具魅力的滨河水岸与区域性活动中心。
体制创新引领
开创全域旅游“崂山模式”
崂山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内有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AAAA级旅游景区3个、AAA级旅游景区9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各类省级乡村旅游称号110余个。
崂山区深入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以党政统筹、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为引领,全面整合相关资源,大力发展精品旅游,不断推动旅游业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高速增长向优质发展转变、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坚持“景城乡一体、山海空联动、全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开创了“全域共建、精明增长”的山海度假全域旅游“崂山模式”。
“崂山模式”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引领,以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旅游市场监管机制、旅游投诉处置机制、景社融合发展机制等四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为重点工作方向,形成“党政统筹、部门联动,产业协同,社会参与”的现代旅游治理体系,解决了我国旅游业管理中长期存在的“小马拉大车”问题,破解了长期制约旅游业发展瓶颈,为提高旅游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出“崂山方案”。
一是深化全域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组建正区级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区委书记担任党工委书记,3位正区级领导、7位副区级领导亲自挂帅,下设11个职能处室,并在区内5个街道办事处均设立旅游服务中心,构建区街联动的旅游综合管理体制。
二是创新“1+5+N”旅游市场监管机制。成立全区旅游秩序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和旅游市场监管所、旅游巡回法庭、景区食药所、景区行政执法大队和景区交通运输管理所5个专业旅游执法机构,及多个联合执法、假日投诉、重点景区整治办公室。并创新旅游市场监管方式,构建以公安交警“天网”为依托的270余处旅游秩序视频监控系统。
三是创新旅游投诉处置机制。设立全区统一的集咨询服务、投诉受理、产品推介于一体的旅游热线96616,建立快速处理与先行赔付制度,形成旅游纠纷快速处置联动机制。
四是创新景社融合发展新模式。建立景区、社区“双联动”工作机制,每年设立2000万元景区生态资源保护奖补金,对景区内35个社区、34800名居民进行补偿和奖励。区文旅委专门成立社会事务处,负责景区与社区融合发展工作总调度。建立崂山风景区各游览区管理处处长兼任街道党工委书记的“双挂职”领导体制。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崂山区秉持“崂山全域皆景区”理念,奋战全面落实年,以落实之举、创新之为,推动全区文化和旅游事业取得新成效,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图为崂山区美丽乡村
坚持景城融合
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
崂山区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全链条,对位于景区内的村庄实施分级管控、分类推进,并将村庄改造建设与旅游业跨界融合,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全环节康养旅游项目开发有机结合,提高城区生态和人居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适度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
一是深度推进景社一体化。坚持乡村风貌不变、农民主体地位不变,坚持农村景观化、产业融合化、全域景区化同步推进,按照3A级景区标准打造每一个乡村,累计投入20余亿元,东麦窑仙居崂山、凉泉理想村、解家河国际艺术村等一批高品质乡村快速崛起。通过示范带动、连点成片,逐步把崂山乡村打造成为青岛的国际慢生活区、中国沿海的最美乡村群落。
二是推动农村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组织,瞄准产业链条高端,加大精致农业、体验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农园、休闲农场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力度,形成枯桃花艺生态园、崂山茶苑、大崂樱桃谷、北涧天一顺生态观光园等若干休闲农业项目,已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各类特色农业旅游称号100多个,培育起遍布崂山大地的现代农业旅游示范园集群。
三是理顺规划体系拓展产业空间。面对环境保护与民生需要的突出矛盾,崂山区积极编制完成了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和调整论证报告。
已越关山,再眺雄峰。青岛崂山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共进,探索出一条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之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期待崂山区“产业绿”蔓蔓日茂,芝成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