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中国 >> 正文

【老外有话说】绿色经济,中国与布鲁塞尔的交汇点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作者: 时间:2020.12.17

作者:于贝尔·马尔库(Ylber Marku) 阿尔巴尼亚著名国际关系学者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而人的任务是建立与之和谐相处的存在。但从那以后,哲学发生了变化,经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成为地球的主角,而自然则沦为受其利用、供其生存的场地。

  我记得在本世纪初,欧洲许多媒体经常提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造成污染。其实欧洲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中,工业化进程对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18世纪下半叶,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对脆弱的土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西方大型公司强势利用一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却让这些国家的环境几乎无法修复。当两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对欧洲的污染开始产生破坏性影响时,环境污染问题不再是经济问题,而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后果的社会问题。环境破坏还导致了气候异常、水土流失、洪涝灾害、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本世纪初,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以及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优先政治议题。今天,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纳入学校课程、成为国际公共话语并成为联合国工作的一部分,这也是需要我们长期面对的问题。

  在10年或15年前,环境保护在中国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中国人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中国的经济发展曾经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而自2012年习近平执政以来,一切都发生了变化。2005年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而他执政后,更将环境问题纳入经济发展理念的组成部分。这不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态度,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根本改变,旨在从单纯的经济发展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发展转变,即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发展。简而言之,是要建立一种在尊重环境的同时为各层级的经济主体带来显著而切实利益的经济模式。

  浙江余村是这一转变的典型代表。这个村原本是依靠采矿和矿产品加工发展经济,却由此污染了河流和地下水。2003年地方政府决定关闭采矿业后,当地经济一度受到严重影响,居民的收入也明显下降。后来随着种植茶园的推广,不仅该村周围数千公顷的土地得到绿化,还吸引来大批游客,逐渐走上了农业旅游的发展之路。据当地政府对2019年的统计数据,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模式让仅有280户人家的余村成功实现了约4000万美元的经济产值。

  在深圳,城市里所有的公交车和出租车都是电动的,这也是整个中国的发展趋势。以创新思想和对新技术的投资而闻名的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已在上海投资开设了特斯拉在美国以外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工厂。中国正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国家级电动汽车流通基础设施。数百个风电场以及数百个用于太阳能发电的光伏电站已经建成。在国际报道中,中国已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之一。

  中国还努力清洁河流并防止其进一步污染,增加绿化面积以阻止该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沙漠化进程。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但是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环境污染仍然是中国许多地方的主要关切之一。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政府将在2050年前投资数万亿美元,以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成为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化的坚定支持者。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承诺,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一直积极参与达成《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谈判,该协定于2016年签署,旨在通过减少人类影响,即减少碳排放和污染,来控制全球变暖。 2017年,美国决定退出《巴黎协定》,但中国和欧盟都重申了各自对该协定的承诺。

  尽管欧盟在一些政治文件中称中国在气候问题上是“系统性竞争者”,但实际上中国成为其“合作伙伴”。双方似乎在这个话题上形成了完美的协同作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则进一步加强了布鲁塞尔和北京之间在这一问题上的协调和接触。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期间与马克龙总统讨论了气候变化问题,在巴黎同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一道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时表示,将加强气候变化合作,全面落实《巴黎协定》,推动联合国气候峰会取得积极成果 。同年11月,马克龙总统访华后,中法联合发布《中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北京倡议》,强调在能源转型、低碳技术、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扩大合作。

  在环保领域,欧盟和中国有很多合作,也有很多经验可以分享。欧盟和中国都在不断努力向绿色经济的目标发展,这对全球其它地区的国家来说是很好的榜样。如果世界上两大的经济体联手防止全球变暖,那么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影响可能会开始减退,而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则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