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持续发展 >> 正文

成都: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级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 时间:2020.11.16

    2020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十年”正式启动之年。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下,还有169个小指标和230余个行动方案。这17个指标旨在探讨未来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要面对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焦点问题。

  成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公园城市的生态优势、治理效能和活力韧性进一步彰显,成都成为全国感染率最低、活力秩序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


  今日,第四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将在成都拉开大幕。之前,联合国人居署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成都公园城市的建设是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以及帮助全球找到一个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的创新解决方案。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成都倾全力打造公园城市,将理论融入实践,为世界城市未来发展提供范本,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探路者”。

  公园城市

  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成都实践

  今年1月,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上提出,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从国家战略层面赋予了成都新的历史使命。“这既是对成都建设发展模式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现代化城市,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城市的战略指引。”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核心要义就体现在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三组关键词。

  诸多业内专家学者认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将有利于系统破解大城市病,探索现代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的新型发展之路,有利于创构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更好回应人民美好社会需求。

  成都以创新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培育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成都将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突破口,致力于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城市。建立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主体、梯队培育为标志的政策体系,完善城市机会清单,让城市未来场景实验室共建机制,新经济总量跻身中国所有城市第三位。坚持空间集聚要素集中,创新生态链,成都规划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14个产业生态圈和1000万平方米的高品质科创空间,加快西部科学城的建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以协调为高标准规划原则,构建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成都坚持优化城市总规,编制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及建设,依据资源禀赋优化区域功能,构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差异化格局。

  以绿色为高品质建设的标尺,厚植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本底。通过构建绿道生态绿地,强化龙门山生态保护,沿中心城区核心区环城高速公路两侧500米打造环城生态区,建设4000公里的天府绿道。城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5%。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优化价值核算体系,建立生态绿地带动土地增值资金,运营植入生态绿地的物业、文化、旅游、体育设施来平衡管理,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充分调动市场主体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以开放为高水平营城的路径,提升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枢纽能级。成都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落实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部署,构建国际航空和铁路大通道,推动通道供应链产业融合布局发展,打造“一带一路”供应链枢纽城市。以自贸区为载体,加快国际投资贸易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与联合国专业机构和能源基金会、宜可城等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建成中国欧洲中心等对欧合作平台。

  以共享为高效能治理的方式,强化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韧性水平。共享是城市发展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都全面推进智慧治理,加强物联网感知体系建设,完善数据节点,建成投运市网络理政中心、天府健康通平台,建立交通城管环保等17个智慧化应用系统,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推行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多元参与的格局。

  和谐发展

  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级

  11月14日,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正式对外公布,《2020年成都市生物多样性(鸟类)监测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巡护报告(夏秋季2020.07.01—10.31)》出炉。该《报告》显示,2020年夏秋季(7月1日-10月31日)调查共记录到鸟类238种23576只,相较一、二季度261种不重复记录56种,目前成都市记录鸟种达496种。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故事,是“天府之国”延续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写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级。

  确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成都调整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加快构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空间布局,推动城市格局实现由“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为城市永续发展创造广阔空间。加快完善“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严守“三区三线”,确保到2020年全市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占比不低于78%。高标准编制公园城市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加快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研究,高水平举办公园城市建设论坛,积极探索可持续引领城市发展新模式。

  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推动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错位发展。重点发展“五大先进制造业”“五大新兴服务业”等创新驱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突出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着力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就业容量和环境质量。

  全力打造更可持续的资源环境承载体系。建设清洁高效的能源利用体系,持续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双控”。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加快建设清洁低碳能源生活区。以全域生态资源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之“底”,持续推进全域增绿,加快构建五级城市绿化体系。持续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完善野生动植物监测管理体系,实现精准化、差异化保护。

  倡导更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成都全面推进绿色生产,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进程,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密轨道交通、城市公交线路网络,完善中心城区慢行系统,打造绿色交通体系,推动交通出行结构向“轨道+公交+慢行”转变。推行公共机构绿色办公,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