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荒漠治理 >> 正文

毛乌素沙漠上的“绿色奇迹”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作者: 时间:2020.11.03

  • 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沙柳

    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沙柳


人民网呼和浩特5月14日电 (刘泽 曾晓强)内蒙古乌审旗乌审召镇,中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漠的腹地,随着大巴车渐渐驶入沙漠,记者印象中黄沙漫天、荒凉冷寂的固有印象,已被车窗外那成片成片的绿色所替代,虽然经过6个小时的行程,到达目的地已是夜间,但一路走来所感到的生命的顽强,让记者对第二天的采访有了不小的期待……

沙柳生长特性引出的绿色能源产业

跟随采访团走进茫茫毛乌素沙漠,首先印入眼帘的并不是漫漫沙丘,而是在那起伏的沙丘上随风摇曳的沙柳。沙柳形如火炬,较耐旱,喜水湿;抗风沙,耐一定盐碱,耐严寒和酷热,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涝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加上它成活率高,适应性强,是固沙绿化的不二之选。

据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玉川介绍,春季来临时,风沙肆虐,沙丘平移,不管沙柳被埋得多深,只要露一个头在外面,它就能够茁壮成长,虽然不怕干旱,但雨水充足它也能够一样生长。它长于地面三四米高,扎于地下却像网一样寻求养分向四处延伸,根系非常发达,最远能够延伸到100多米,一株沙柳就可将周围流动的沙漠牢牢固住。

采访团登上一个沙柳较为密集的沙丘,与这种“治沙神器”进行了近距离接触,纤细的枝条、嫩绿娇小的绿叶,仿佛风一吹就能折断,但远远望去,一颗颗看似柔弱的沙柳却筑起了抗击风沙的一道道坚韧防线。

陈玉川指着一丛刚抽出嫩枝的沙柳说,沙柳这种沙生灌木还能像割韭菜一样,具有“平茬复壮”的生物习性。人们用刀齐根砍下这些沙柳,再切成七八十厘米就成了新苗了。这时,砍过的沙柳并没有死,等待来年春天就能继续发芽生长。三年成材,越砍越旺,这是沙柳的本性。可是,如果不去砍掉长成的枝干,到不了7年,它们就会因为养料和水分供应不足,成为枯枝直至死亡。

但是,“平茬”后砍下来的沙柳条如何利用,就成了大难题,每年平茬来的沙柳枝条如果得不到合理处置,不仅污染环境而且极有可能引发火灾。生物质发电厂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经过对沙柳的热量分析后发现,每公斤沙柳的低位热值为4200大卡,高位为4500大卡,和煤相当,沙漠转眼成了一片绿色煤田!“由于生物质发电厂这一绿色能源项目的上马,农牧民种植沙柳、绿化沙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干劲儿也更足了!”陈玉川总经理介绍道。

采访中,我们偶遇到了骑着摩托车前来查看沙柳长势的牧民乌兰达赖,乌兰达赖是当地种植沙柳的先行者,也是生物质发电这一绿色能源产业的受益者之一,他家目前已经种植了约3700亩沙柳,每年“平茬”下来的沙柳卖给电厂每吨可以收入350-400元钱,去年一年全家就收入20万,“今年还新买了一辆小轿车,还计划多种些沙柳,让日子越过越好嘛!”乌兰达赖笑着说。

小小螺旋藻造就完善绿色产业链

“生物质发电厂的建成让我们着实兴奋了一把,看着平茬下来的沙柳变成一度度的电流,我们对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既骄傲又欣慰。”陈玉川经理感慨道。但是,项目运行一年后,结果却令人沮丧,还是赔钱!由于前期治沙成本较高,发电赚来的钱根本不够治沙所需,产业链还是无法维系。“输血式”治沙的模式还是没有突破。

一个偶然的机会,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京陆在距电厂不远的一个湖边发现了价值链的另一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察汗淖尔湖里生长着世界上最具营养价值的螺旋藻,作为平衡人体酸碱的最佳食品保健品行销全球。螺旋藻是世界上光合作用能力最强的植物,只要有充足的光和二氧化碳,一个细胞可以分裂成240亿个!传统的螺旋藻养殖方法是用小苏打分解出二氧化碳在水下进行光合作用,但每吨螺旋藻需要消耗约13吨小苏打,如果能把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直接通入水下让螺旋藻进行光合作用,那就省下13吨小苏打的投入,大约每吨螺旋藻可节约成本2.5万元!

经过一年的试验,电厂排放的烟气经过“碳捕集”,通过管道培养出螺旋藻,二氧化碳在产业链的循环中创造出财富,生物质电厂的烟气产生出巨大的价值!当世界的普遍规律是创造财富必须排放二氧化碳,并为此万分忧虑的时候,在毛乌素沙漠,却开始在减少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创造财富。

在显微镜下,形如“弹簧”的绿色藻类植物——螺旋藻看似极不起眼,但是,它却富含含蛋白质、赖氨酸、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青素,维生素(vitamin)A、B1、B2、B6、B12、E,烟酸,肌酸,γ-亚麻酸,泛酸钙,叶酸及钙,铁,锌,镁等多种有益人体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对降低胆固醇、调节血糖、增强免疫系统、保护肠胃、治疗贫血症、抗辐射损伤、抗癌等方面有着较好的功效。是国际上公认的优质健康食品,价值潜力巨大。

至此,这种由生物质热电厂产生的神奇产物——纯生物质碳源,无污染环境培育了纯天然、优质的螺旋藻,而螺旋藻又带动了商业利润的实现,解决了产业化治沙投资的可持续性问题,使沙漠变为宝贵的资源。其中,绿色电力的生产和超级营养基础食品的集成,开辟了人类新能源、战略性食品资源供应的两条崭新途径。它以超前的“负碳经济”为标志,综合实现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

“以‘治沙、新能源、螺旋藻’为核心的沙、林、电、藻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链,即种植沙柳治理沙漠(碳吸收),利用沙柳平茬的生物质燃料发电(碳减排),利用电厂排放的纯净高浓度二氧化碳培育优质螺旋藻(碳捕集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治沙模式,就是我们所说的‘三碳经济’模式。”陈玉川总经理介绍道。

据介绍,当地每亩沙生灌木年均生物质产量约为0.5吨,这意味着1000万亩集约化经营的沙生灌木每年提供的生物质能相当于一座年产340万吨煤矿所提供的能量(按煤发热量6000大卡/公斤计),可转化绿色电力50亿度。这上千万亩沙生灌木林地不仅是生生不息,永续利用的“绿色煤田”,而且是防风固沙、富民增收的绿色宝库。

“三碳经济”模式在沙漠里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一种全新的能源和环境发展模式。记者在发自心底由衷赞叹的同时,也为创造这一“绿色奇迹”的人们佩服不已,希望这一绿色发展模式能够像毛乌素沙漠上那顽强生长的沙柳一样,生生不息,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