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知识 >> 正文

绿色沙漠的环保知识

来源:青夏教育网 作者: 时间:2020.11.03

人工林被人们称为“绿色沙漠”。

  绿色代表着生命与生机,为什么现在把绿浪翻滚的人工林与沙漠联系起来了呢?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的是生态建设,而不是生态恢复,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生态环境无需“建设”,也不能“建设”。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相互作用的动态复合体,是经过成百上千年的长期进化而形成的。生存其中的动物和植物不仅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物种之间形成了很复杂却又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正是这些关系使得各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稳定的、能够自我维持、自我恢复的体系。

  恢复天然植被最好的方法是:自然恢复和仿原生态恢复。自然恢复就是无需或主要不靠人工协助,完全或主要依靠自然演替来恢复已退化或消失的生态系统。

在自然恢复中,封山育林又是利用自然力恢复生态系统的最好方式。封山育林就是光热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权力下放”,通过封育保护、禁伐、禁猎、禁牧等措施,排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让植物在广阔的空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大自然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所需要做的便是“无为而治”,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自然界将会自动逐渐恢复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人们在此间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便是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火灾、虫灾和杂草。

  除了自然恢复之外,还可以采取仿原生态恢复的方法。所谓的仿原生态恢复,就是在通过自然手段无法或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生态系统,或者是希望进行有适当选择的生态系统恢复的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人工方法,来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仿原生态的含义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地域为目的的种树,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既顾及到森林的多样性问题,又要考虑到森林经济、观赏、游玩和休闲功能,不至于像原始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那样过于郁闭、拥挤、繁杂。

  在仿原生态恢复方面,欧洲的一些工业发达国家遵循和模仿自然的演替规律和本来面目,采取了仿原生态恢复的方法来进行绿化。这些后天才出现的森林里,既有人工林里很难有的清澈的溪流,也有啾鸣的小鸟,甚至还有在我们国内的天然林中也已很少见到的可爱的小鹿、黑熊等,现代文明与自然是这么和谐、完善地统一在一起。

  我们不但要警惕对森林的破坏,也要警惕森林的人工化。我们不应该在制造了一片又一片的黄色沙漠的同时,又制造出一片又一片的“绿色沙漠”!

(1)

下列对“仿原生态恢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仿原生态恢复是自然恢复无法完成生态系统恢复时,适当利用人工方法的一种生态恢复方法。B.仿原生态恢复的最终效果要比天然林的效果好,保持了生态平衡,如欧洲国家的某些仿原生态恢复的森林。C.仿原生态恢复可以有人类的意志,既能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又能增强森林的其他功能。D.仿原生态恢复不同于一般的人工恢复,它与自然恢复的性质相似,都充分尊重了自然规律。

(2)

下列对“人工林被人们称为‘绿色沙漠’”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林没有自我修复还原能力。B.人工林只能起到稳定水土流失地域的作用。C.人工林破坏了生态平衡。D.人工林忽视了天然林的存在和作用。

(3)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工林被称为“绿色沙漠”是因为人们一直强调生态建设,忽视生态系统物种间的相互关系。B.动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一种稳定的,能自我维持、自我恢复的体系。C.自然恢复天然植被的过程中,要避免人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可以在育林过程中杜绝人的活动。D.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复合体,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间会逐渐恢复这种相互作用。

(4)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改变天然林急剧减少的局面,大规模退耕还林的做法是正确的,但不应为防止沙漠化而大量种植人工林。B.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思想已经不准确了,因为这样构成了新的生态灾难——绿色沙漠。C.天然林也有缺陷,比如很少见到小桥流水式的景观、野兔麋鹿类的动物,生物多样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少了观赏性。D.作者在本文的观点是:人工林不是不好,而是有很多缺陷,引发了生态危机,大量的人工林会减少生物的多样性。

答案:1.B;2.A;3.C;4.D;
解析:

(1)

文中只是说欧洲有些仿原生态恢复的森林中有在中国天然林也很少见的动物,没有说比天然林好。

(2)

B、C、D三项夸大了人工林的副作用,从文章的整体理解可以看出,人工林的生态功能减弱了,建造人工林时要有长远打算,注意生物的多样性,单一的林层绿化是表面绿化,形成“绿色沙漠”。

(3)

在自然恢复时,要减少人类的活动,而不是杜绝,比如控制火灾、虫灾等情况。

(4)

A按照仿原生态恢复的方法造人工林不会造成绿色沙漠。B提倡造林,但需注意生物的多样性。C天然林没有人文景观,但也有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