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中国 >> 正文

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这些20世纪建筑遗产如何传承创新?“重庆城市建设思考”学术研讨会川美举行

来源:重庆晨报 作者: 时间:2020.10.28

目前,备受重庆市民关注的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风貌片区保护提升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一批20世纪50年代初重庆兴建的公共建筑未来将呈现怎样的风貌?在四川美术学院8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10月24日下午,“重庆城市建设思考:建筑·艺术·遗产”学术研讨会也在这里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济济一堂,对重庆城市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委会和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主办,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委员何智亚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

何智亚致辞

自2016年起,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携手,推荐认定了共计4批396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而重庆就拥有20处。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总编辑金磊在发言中认为,从时间上讲,在1901-2000年这百年间诞生的建筑遗产还很年轻,与其他遗产最大的不同是,20世纪的建筑遗产还生动地活跃在城市中。

金磊以第一批入选项目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为例,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将中国“固有式建筑”设计手法发挥到了极致,是先进的钢结构技术应用于大跨度空间结构的杰作,如今依然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了广受欢迎的旅游景点。

随后,重庆市设计院原总建筑师陈荣华以《论大礼堂、文化宫、大田湾体育场的美学呈现与历史经验》为题,介绍了目前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风貌片区保护提升工程的进展以及这三座公共建筑设计建造背后的故事。

陈荣华介绍工程进展

以往,大家对大礼堂、大田湾体育场比较熟知,但文化宫却较少引起学界的关注,陈荣华表示,事实上,文化宫是新中国初期为西南大区首府“重庆市劳动人民"提供的第一个城市公共服务产品,其主体建筑纯净抽象的建筑风格与装饰艺术相结合,显示了兼容并包的格局,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那个时期革命文化的风采,在当时独树一帜。

陈荣华认为,早在设计之初,决策者和设计者就已经把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这三座建筑当做了一个整体,比如这一区域的制高点——文化宫的红星亭,就与人民大礼堂遥相对望,同时还有经学田湾的步道相通,原来文化宫中门有“劳动大道”直接大田湾体育场,只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城市道路的发展,“劳动大道”被中断了。

而陈荣华透露,在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风貌片区保护提升工程中,已经确定将从体育馆前的“贺龙广场”起,用18米宽的天桥跨越中山二路直达文化宫中门,恢复当年“三位一体”的格局。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副总编辑殷力欣,则以《重庆西南大区时代市委办公大楼的设计与保护利用》为题,讲述了自己的舅父、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陈明达设计建造1950年-1952年间的中共西南局办公大楼和重庆市委会办公大楼的故事。

1955年西南大区撤销后,老市委办公大楼移交给重庆市博物馆,作为陈列大楼达半个世纪之久,2007年划归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使用,随后发言的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谈起这座自己非常熟悉的建筑,也是感慨万千。

会上,其他专家也结合主题发言,对重庆城市建设传承与创新,以及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公共艺术与遗产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项目,已有近百项是20世纪建筑遗产,几乎占到世界文化遗产总数的八分之一,金磊表示,目前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问题仍不容小视,科学保护这些年轻而重要的遗产,需要采取更为得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