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秀洲文化礼堂让“遗产”焕发新生机

来源:华夏经纬网艺术 作者: 时间:2020.10.16

前不久,省级灶头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施顺观又在为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古塘村的孩子们培训灶头画。截至目前,已有15位孩子“拜师”,成为“小小非遗传承人”。小朋友们学习灶头画已成为古塘村文化礼堂的常态化活动,为传承非遗文化储备力量。

怎样让深藏农户厨房的灶头和灶画走出来,进行全方位展示?村民的生活智慧与灶画传承人的丰富艺术经验,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不仅一幅幅色彩艳丽、寓意吉祥的灶头画画在了房屋外墙上,还建成了灶画非遗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加非遗传承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民俗文化,感受灶画魅力。每年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古塘村还邀请外国友人共聚文化礼堂,体验非遗文化魅力。

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一个时代课题,更是一个永恒课题。近年来,秀洲区通过建设文化礼堂,以农村文化礼堂作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积极发挥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作用,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除了古塘村的灶画非遗馆,秀洲区还有王江泾镇洪典村水乡婚俗非遗馆、王店镇建林村灶画非遗馆、新塍镇潘家浜村蚕桑非遗馆共四个村级非遗馆都建在文化礼堂里。

秀洲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农耕与种桑养蚕也是江南水乡的特色魅力所在。新塍镇潘家浜村以农耕文化为突破口,收集蚕农们所淘汰的蚕匾、缫丝车、纺车等蚕桑用具,专门打造了一个蚕桑非遗馆。走进王江泾镇洪典村,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花鸟水榭……水乡婚俗非遗馆张开热情的怀抱,展示着乡土文化气息浓厚的农耕文化物品、婚丧嫁娶物品以及文化遗产传承人制作的民俗文化物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秀洲区除了独立的非遗馆外还在文化礼堂建设中融入很多非遗展陈。王江泾镇红联村文化礼堂的竹编非遗展陈,油车港镇胜丰村文化礼堂的造船技艺非遗展陈,新塍镇观音桥村文化礼堂的木雕非遗展陈、西文桥村文化礼堂的戏曲文化展陈……

手工劳动的实践活动,既丰富了人们的认知,也改变了一个地区的面貌。从秀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看到,江南水乡人民的聪明才智在此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些展陈以独有的方式存在于秀洲大地,正是它们,共同成就了秀洲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动的生命状态。

“每一种技艺都在当地生根发芽,通过高度凝练、剥离为艺术元素,渗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秀洲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以“灶头画”为例,村民重建以“灶画”为核心的文化认同,从而形成集体性的文化传承。

接下来,秀洲区将让生发于民间的乡土艺术回归村民生活、反哺村落,并以村落发展滋养民间艺术传承发展,让乡土艺术与传统村落形成互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走下去。

记者带你走进秀洲四个非遗馆,领略不同的风采。

王江泾镇古塘村灶画非遗馆

2017年与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建起了嘉兴市第四家非遗文化客厅,将动态技艺与静态实物结合展示,实现与灶画文化“一臂之远”的零距离接触。通过打造国家级非遗项目灶头画主题村,让灶画艺术重归村民的生活,重构其生存土壤,通过村民从事与灶画相关的生产、生活,通过游客参观、体验、学习灶头文化,让灶画艺术继续散发其传统魅力。

王江泾镇洪典村水乡婚俗馆

为传承非遗文化,洪典村结合文化礼堂建设,于2017年建设打造水乡婚俗馆,这也是秀洲区的首个非遗婚俗馆。该馆收罗展示了各个年代的结婚证、藏篮等传统婚嫁用品,并用墙画的形式再现了过去陆路交通不发达时,水上婚嫁场景,让当代年轻人看到了正在逐渐流失的老传统以及老底子的婚俗文化。

王店镇建林村灶画非遗馆

2018年6月开馆,分南苑跟北苑,南苑是实体灶头的展示,北院是灶头文化的介绍。建林村是嘉兴市首个灶头画原生态保护基地,江南农村烧饭做菜用的灶头一直是江南民居建筑的一部分,从灶山、灶身到烟箱都画有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纹样,并配有包含各类祝福和寓意的不同文字,比如牡丹寓意富贵,画鱼象征年年有余,还有招财进宝等文字。

新塍镇潘家浜村蚕桑非遗馆

依托潘家浜村文化礼堂以“非遗传承·活态展示·草根乡闲”为创建主题,着力发扬“桑梓情·养生地”文化内涵,村里整合收集蚕农们淘汰的蚕匾、缫丝车、纺车等蚕桑用具,设立蚕桑非遗馆,创建成为秀洲区首个蚕桑技艺分馆。馆内展示丝绸发展史、种桑养蚕史、农耕文化史,定期开展蚕桑文化手工艺品制作、培训活动、各类讲座等,体验馆对外开放,让游客了解江南水乡的蚕桑文化。信息来源:浙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