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擘画一幅美丽山水画卷[图]
来源:三门峡新闻 作者: 时间:2020.08.26
编者按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视察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工作擘画了宏伟蓝图。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主动作为,抢抓机遇,坚持把加强流域治理作为当前工作的核心,突出高质量发展方向,坚持把弘扬黄河文化作为灵魂,坚持把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作为目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开局良好、迈出了关键步伐。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门峡巡礼”大型系列报道及特刊,围绕“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这一主题,聚焦生态保护、污染治理、黄河安澜、水资源节约利用、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传承等领域,展现全市各级各部门坚定政治自觉、扛起历史责任,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精神风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敬请关注。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奔腾不息的黄河从三门峡进入河南,昂首东进,铺开沃野万里。
一条大河波浪宽,这是一条自然之河、生态之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抢抓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历史机遇,三门峡市把“生态立市”放在首位,敢于担当,奋勇争先,擘画崭新的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书写新时代的出彩篇章。
潮涌崤函又春风
初秋时节,绵延的三门峡黄河河道旁,水光潋滟,无限绿意掩映着花香鸟语,处处生机盎然……一幅壮阔美丽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
三门峡是河南的西大门。黄河流经三门峡206公里,形成流域面积9376平方公里、湿地面积2.85万公顷,分别占河南省的28.9%、25.9%、42%,在黄河流域和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三门峡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地处黄河中游“几”字弯的最南端,三门峡地理位置重要,生态功能突出,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三门峡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吹响了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实施“百千万”工程,建设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完善千里城市交通道路沿线绿化美化,完成万亩矿山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体项目……打造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绿芯的区域生态格局,打造河、湖、山、林、坝有机融合的生态城市体系,一个个行动紧锣密鼓展开。
这是一场加压奋进、只争朝夕之战,是一场全面发力、协同配合之战。
2020年2月22日,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肆虐,市委书记刘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安伟带队,到三门峡大坝周边实地勘察,调研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谋划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体项目。
仅仅半年时间,8月15日,站在湖滨区高庙乡穴子仓村观景台上,观大坝全貌、望梯田层叠,刚铺设的柏油路边,一片片盛开的油葵长势喜人,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建设已初见成效。
2020年,三门峡市计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35个,总投资65亿元。通过拦、蓄、排、灌等工程措施和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有效遏制进入黄河的泥沙和污染物;以三门峡库区库容恢复为突破口,通过持续清淤,减少黄河泥沙存量;以矿山生态修复、复耕复绿为重点,持续扩增沿黄生态容量,打造绿色发展底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提升,先行先试,为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黄河在三门峡汇聚成海晏河清的美丽盛景,温柔平静的黄河滩涂吸引了白天鹅在此栖息。作为闻名遐迩的“天鹅之城”,为了留住这些精灵,三门峡人全力以赴。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到三门峡越冬的天鹅越来越多,已经占到了中国天鹅数量的一半。这是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的白天鹅给予三门峡的回馈,也是三门峡良好生态环境的金字招牌。
共持彩练河畔舞
8月初,沿函谷关一路行至三门峡大坝,绿树成林、花海绿草铺满地,湿地与水域被绿意包裹……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正在加快推进。
三门峡在河南率先建设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就是按照“一廊三段多节点”的总体布局,在原来防护堤坝道路和乡村农耕道路的基础上,通过加固提升道路,绿化美化沿途景观,治理入河支流,沿着黄河这条主线,把一个个湿地串起来,把中心城区与乡村串起来,把三门峡黄河文化元素串起来,让黄河融入城市的发展。
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总投资40亿元,总长度190公里,共分三期建设。第一期为陕州区至函谷关段和王官至大坝段,长度约44.7公里;第二期为函谷关至豫灵段,长度约58.2公里;第三期为大坝至渑池段,长度约86公里。目前,一期配套绿化和景观规划方案已编制完成,道路施工和景观绿化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桥梁施工工作,其他工程正在加快推进。
百里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全部完工后,将建成沿黄108公里绿网、修复21.6万亩湿地、形成50万亩高标准农田,同时将带动一批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极大改善沿黄生态环境,切实提升生态治理水平。
据了解,此次生态廊道绿化是我市历年来标准最高、种植品种最多的一次,以修复自然生态链为主,让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推进,自然呈现。林业部门在项目规划、苗木选择和供应、栽植和管护等环节做好技术服务,全程跟进。截至目前,百里黄河生态廊道一期工程共栽植各类苗木60余万株,栽植各类花草50余万株,生态修复总面积达6800亩,总投资达1.3亿元。
景观效果凸显,沿线水质更清,河岸更绿,湿地更美,生态更好……经过几个月的集中奋战,生态廊道一期工程芳容初现。2020年3月13日,省委书记王国生到我市调研时,对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百里黄河生态廊道第一期工程灵宝市函谷关段,绿树成行,花草如毯,沿涧河修建的“秦人码头”成为吸睛地,“夜生活”的舞台在这里迅速燃起来。
好阳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是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重点打造的区域,正在建设一个2平方公里的临河公园,公园里有湖有亭,结合森林乡村建设,与周边农户的荷塘、桃园和葡萄园融为一体,通过生态廊道带动乡村休闲和旅游业发展。
湖滨区高庙乡穴子仓村沿黄生态廊道绿化工程亮点纷呈,已吸引许多网红前来直播打卡。这里总体布局为“四区三带一廊”,四区为桃源花坡、滨河秋色、林海花圃、杏花幽谷;三带为两条防护林带,一条特色经济林带;一廊为雪松长廊,目前正在加快建设。
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好的城市“资质”。三门峡市主城区沿河景观群的王官黄河湿地、黄河公园、陕州公园、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已经实现了“串联”向市民开放。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老城渡口,路边百日菊铺满地、水中荷花挺立,自然和谐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2019年,这里经过治理,取缔全部渔船、餐饮船,清理鱼塘129个,退渔还湿面积113.5万平方米,生态得以迅速修复。据统计,去冬今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共有5000多只白天鹅栖息。和这里一样,近两年,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北营村和灵宝弘农涧河入河口、运宝大桥等处也成为三门峡新的天鹅栖息地。冬季与天鹅相约,让三门峡“天鹅之城”城市名片叫得更响亮,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游客和商机。
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绿树环绕,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森林乡村。目前,我市已有11个村初步被确定为森林乡村。到处绿意盎然,沿黄处处美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造福沿黄城镇乡村,造福沿黄人民。
绿色发展成底色
进入初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空湛蓝,绿意盎然。
小秦岭是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这里也是全国第二大黄金主产区,过去半个世纪的粗放无序开采,让母亲河滋养的这块山林变得千疮百孔。
让小秦岭恢复生态、让河水变清。近年来,三门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了一场再造一个小秦岭的生态保护战,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生动范例。
从2016年至今,在小秦岭的沟沟岔岔,共有77万人次投入矿山治理修复的工作中,累计投入资金1.89亿元;1000多个坑口被关闭,1.4万个生产生活设施被拆除;固定矿渣2065.5万吨,清运矿渣520.2万吨,出动13万辆次运渣车;栽植苗木75.7万株,播撒草种1.4万公斤……
从201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3年将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列入全市“攻坚战”之一,3年内达到“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不再产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整治目标。
全市上下,特别是小秦岭,闻令而动。拉渣、固渣、降坡、排水、覆土、覆网、种草植树,一个环节也不能少;降坡坡度30度左右、覆土厚度不低于30厘米,两个指标均须满足。
石头窝里种树,一车土运上山要花1000元左右,非常金贵。为了保土,采用“梯田式”“之字形”降坡治理渣坡,在渣坡上固定挡板、修排水渠、铺滤网防覆土流失,在每个树坑底部铺设可降解无纺布固土保墒。一次次费尽心思的探索创新,有效解决了小秦岭复杂条件下的生态修复难题。
林区负氧离子平均含量增加了,11种新分布的植物被发现,珍稀濒危的灵宝杜鹃林竟拔出幼苗,一度难觅踪迹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回归……生活在此的林区群众见证了小秦岭这两年的变化。如今看到的绿水青山,这背后是一系列组合拳,也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和定力的支撑。
当时整治的坑口边,如今,梯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树木亭亭如盖,曾经的乱石堆已不见踪迹,一派生机盎然。包括双桥河、枣香河等5条发源于小秦岭的黄河一级支流,发生了从浑浊到清粼的变化。
青山无言,流水无声,小秦岭发生了从千疮百孔到绿意葱茏的嬗变,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践行,是攻坚克难、百折不挠的勇气呈现。
骑鲸遨大海,挝鼓过银山。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三门峡正牢记嘱托,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率先探索黄河“几”字弯城市群新发展模式,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唱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