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少先队要高举队旗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资源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的历史遗存、精神印迹,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流动课堂的内在价值。办好新时代思政课,要积极探寻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与思政教育体系契合路径,不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思政教育体系提供强大支撑力。
拓展红色资源课堂功能
红色资源价值转化可体现在打通红色资源与“第二课堂”的脉络联系上,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启发性、多样性和实践性。
打通历史与当代的脉络联系。历史认知是当下解读。青年学生一代大多未经历艰难岁月,对革命年代的苦难没有深切体会,容易以当下视角去认知历史,把艰苦性变成趣味性,形成了历史认知隔阂。可以通过红色资源“第二课堂”,将历史与当代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导青年学生在“初心之问、使命所担”的体会探寻里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认识我们从哪里来、怎么走来、往哪里去,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历史共鸣和时代共振。
打通感性与理性的脉络联系。红色资源以感性形式呈现,其价值在注重客观还原、真实体验中体现出来,增强红色资源的历史代入感,不断激发青年学生对红色资源文化的感性认识。理性贵在升华,重在启发。红色资源饱含精神和文化价值,理性是其内在逻辑,信念则是其价值升华。通过搭建感性与理性的课堂桥梁,可以激活青年学生的主体性,引导青年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向理想信念升华,增强认同感。
打通理论与实践的脉络联系。坚持理论引导人、实践塑造人,依托红色资源,积极搭建和创新实践平台,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实践向理论升华。可以通过红色资源“第二课堂”呈现,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体验感中增进现实问题的思辨能力,将理论转化为牢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比如,浙江省丽水市对传承红色基因进行创新实践,把浙西南革命精神提炼概括为“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根植人民”,作为鲜活、生动的本土教材。
增强思政教育感染感召效果
“红色”的教育属性与“资源”的自然属性一定要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丰富红色资源表现形式,推动红色资源的内在教育价值实现植入转化。
深化红旅融合推动。这是实现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与思政教育体系契合的第一层次载体。“红”是内涵,“旅”是形式。一方面坚持教育的基础性,鼓励更多的红色资源所在革命旧址打造成“红旅融合综合体”,最大限度整合唤醒“沉睡”的红色文化资源。同时思政教育的课程教材资源随之跟进建立,使之成为青年学生继承红色传统、陶冶红色情怀的重要课堂。另一方面坚持教育的延伸性,积极运用互联网探索打造红旅融合的“云上思政课堂”,推动红色教育向全民延伸。
深化红色研学推进。这是实现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与思政教育体系契合的第二层次载体。把准研学目标,创新研学方式,紧扣青年学生盼点、热点,充分把握红色资源的地域特征、精神特质,促进红色研学成果转化,探索建立健全成果展示、共享和应用等平台。
深化红色精神赋能。这是实现红色资源价值转化与思政教育体系契合的第三层次载体。红色资源包含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也凝结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资源的价值展现必须有精、气、神。为此,思政课程体系设置导向必须增加仪式感、增强参与感,使青年学生有沉浸式的重要体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红色认同感提升民族共同感。比如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和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等,遍及国内革命老区根据地的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等,都需要深入挖掘。
推进多主体参与
红色资源是集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等于一体的“价值集合体”,最大程度转化关键在于多元主体的参与,广泛培育和激发各类主体推动红色资源价值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教师主体引领。经师易获,人师难得。教师本身是思政课堂的“活教材”,是思政教育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培育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和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重在打造青年教师队伍,打造更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堂。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坚持学生主体本位,打破传统思维,立足于时代特征、青年特点,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充分发挥青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等。通过情景剧、辩论赛、微电影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方式,打造互动式、渗透式和主动式的思政课堂体系。
培育多元主体队伍。思政教育主体不应局限于专业化的思政教师,学科教师、党政领导干部及社会各界优秀人士都应纳入思政教育队伍。要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契合,与干部教育、党性教育、国民品德教育体系结合,奏响思政教育“交响乐”,不断推动红色资源价值最大程度转化。
(作者系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0年08月25日第5版 版名:理论周刊·思想前沿
作者:李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