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绿色底线 树立新食品安全观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时间:2020.04.14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倡导绿色生产、绿色食品、绿色消费,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健康的需要,既能够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可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引导人们消费观念升级,已成为新时期食品安全观的重要内涵。
树立新食品安全观,要严守环境绿色。环境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保障生产、加工、运输等环境安全,是保障食品安全、维护人类健康的必要前提。虽然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已提前3年实现“十三五”时期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但据估算,每年因重金属造成污染的粮食还是达到1200万吨。牢牢固守环境绿色,修复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就要做好环境绿色“加减法”: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修复治理进程,保证食品原料生长的土壤环境绿色;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从化肥使用逐渐向生物肥、有机肥使用转变,实现食品原料成长过程环境绿色。
树立新食品安全观,要严守原料绿色。原料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原料绿色要从源头抓起、从基础抓起,建设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发挥好基地带动作用,保证绿色食品加工所需优质原料的稳定供应,夯实绿色食品产业的物质基础。
树立新食品安全观,要严守食品绿色。食品安全是食品产业发展的核心,强调从田间到“舌尖”的全过程安全。保证食品绿色就是在原料绿色的基础上,保证加工的绿色、包装的绿色以及品牌的绿色。固守食品绿色,要严格把控加工环节“其他颜色”添加,保证绿色“纯正”;要严格把控过度包装防止污染,树立简约包装观念,保证绿色“可视”;要严格遵守绿色食品标识的使用规范,树立品牌绿色观念,保证绿色“可靠”。
树立新食品安全观,要严守市场绿色。市场是食品产业发展的动力,保障食品安全,要发挥市场对绿色食品需求的引领作用。一是深度挖掘国内绿色食品消费市场潜力,要全面、均衡打开国内绿色消费市场,提升消费者绿色食品认知与甄别能力。同时,既要增强一二线城市的绿色食品消费能力,又要激发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潜在市场需求。二是继续开拓国际绿色食品市场,要进一步促进我国绿色食品与国际有机食品的有序衔接,增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
保障食品安全,是民心所向、民众所期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实现“舌尖上的安全”,需要我们践行新食品安全观,在最“严”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下“绿”字当先,将“绿色”的无形价值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扎实推进食品安全战略,切实保障基本民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三农”应有贡献。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殷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