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中国 >> 正文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绿色中国行走进贵州铜仁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9.06.11

中新网6月10日电 6月8日,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办的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主题宣传活动暨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铜仁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在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省铜仁市举行。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春良,贵州省政协副主席陈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章新胜,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刘嘉麒,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周家贵等领导嘉宾500余人出席本次活动。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既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又关乎着地球生态安全。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履行公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建立了中央、地方和遗产地三级管理机构和队伍,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规划、建设、管护、监测、执法等综合管理体系。目前,全国已拥有53项世界遗产,其中自然遗产1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总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有效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既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又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就业增收,还为全球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成为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在全世界推广传播的重要载体。

李春良在讲话中就推动我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五点意见,一是全面加强遗产资源保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荣誉,更是责任,必须保护好人类共同遗产。要有全球化思维,从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的高度,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使严格保护、永续传承的遗产理念落地生根。二是努力提升申报管理水平。要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认真组织开展遗产申报工作,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完善专家参与咨询和决策的机制,强化遗产申报梯队培育和预备项目库建设,实施动态更新和管理。把我国最典型、最优秀、最具保护价值的遗产资源推荐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是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协调处理好保护与发展、遗产地与周边社区的关系,争取各方面加大对遗产地及周边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引导可持续利用,减轻和化解经济高速发展对遗产地资源的威胁。四是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要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要进一步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的交流合作,全面掌握世界遗产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成熟技术。五是大力加强自然遗产保护宣传。深入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广泛宣传遗产保护理念和成果,普及遗产保护知识,展示遗产珍贵价值,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遗产、热爱遗产、保护遗产,不断提高全民族的遗产保护意识。

今年的6月8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本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保护自然遗产,建设美丽中国”。在启动仪式上,播放了《奇境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宣传片》;解放军文工团著名表演艺术家、“北京世园会形象大使”、“关注森林活动形象大使”刘劲被授予“绿色铜仁推广大使”并和少年儿童一起向全社会发出了《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倡议》;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型电视纪录片——《梵净山》总导演屈维良向铜仁市赠送“首发光盘”;李春良为铜仁市人民政府授予“绿色中国行旗帜”。李春良,陈坚,章新胜,刘嘉麒,贵州省林业局局长张美钧,刘劲,陈昌旭、铜仁市长陈少荣等共同启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暨“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铜仁”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

据了解,2018年7月2日,本次活动的举办地铜仁市境内的梵净山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3项世界遗产、第13项世界自然遗产。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核心区水质常年保持一类可直接饮用标准,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12-18万个,是“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天然氧吧”和“养生天堂”。梵净山是中国中部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处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差达2000米,是乌江、沅江的分水岭。历经14亿年的沧海桑田,梵净山保留着第四纪冰期和全新世以来的重要生态过程,保存了地球同纬度唯一完整的原始森林,有着明显的植被垂直带谱和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是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是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的唯一栖息地,水青冈林在亚洲重要的保护地。这里繁衍着野生植物和动物7154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植物49种、动物3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7种、动物38种,是地球的“动植物基因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