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寻甸:红色热土新画卷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作者: 时间:2019.04.23
春光明媚,红星闪耀。4月10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位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柯渡镇丹桂村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启动,闻名遐迩的丹桂村,再次引来众多媒体的特别关注。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曾两次经过寻甸。1935年4月,中革军委在七星镇鲁口哨发布“4·29”渡江令抢渡金沙江,写下红军战争史上传奇的一笔;在柯渡镇丹桂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作战,留下了长征路上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时光如流,岁月如歌。“长征精神”在寻甸这片红色土地上深深扎根,代代相传,一代代寻甸人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美好家园。在他们手中,一幅幅民族团结、脱贫致富的新美画卷铺展开来。
红色种子结硕果
从空中俯瞰柯渡坝子,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犹如一粒巨型“种子”落地丹桂村,栩栩如生。
这是一粒红色的“种子”。自1935年4月30日中央红军总部进驻丹桂村那一刻起,“长征精神”便在这里生根发芽,党的政治主张和民族宗教政策深深镌刻在当地各族干部群众心里。
时至今日,毛泽东看望红军四老、朱德找金阿訇道歉、小英雄肖粉香以及八音钟、小军号、回民班等一个个发生在柯渡、发生在寻甸的真实故事,仍广为流传。“红军北上抗日,保护工农利益”“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工人农民联合起来去实现土地革命”“建立工农自己的苏维埃政权”“红军绝对不拉夫”“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等标语,至今保留完好,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鱼水深情的历史见证。
这粒“种子”如今已硕果累累。改革开放前夕,纪念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丹桂村红色旅游由此起步。2005年,纪念馆被确定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之一。再后来,寻甸县政府依托纪念馆打造红军村,红色旅游发展提速。这一过程也催生出一批本地“小老板”,“丹桂农家院”的主人、丹桂村村民小组长杨廷发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家生意很好呢,还带动了其他困难群众增收。”杨廷发高兴地说,这两年每年开给困难户的工钱就达四五万元。
讲起创业经历,杨廷发告诉记者,他盘过田、种过烤烟、卖过冰棒,后来又开百货铺,卷粉、米线、凉粉以及水泥、化肥等什么都尝试着卖。“刚开始卖冰棒,一支能赚2分钱,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赚3块钱,高兴得不得了。现在经营农家乐,年收入差不多50万元。”杨廷发说,成功的秘诀是脑子要活、敢闯敢拼,最关键的是“要跟着党的政策走”。再次听到这样的心里话,是在该村已退出贫困户行列的马仲生家里。站在3年前拆除重建的新房前,马仲生热情欢迎来访的客人。他两个儿子长期在外务工,他经常电话里告诉孩子:“到哪儿都得听党的话!”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近年来,丹桂村着力“旅游强村”示范工程、民族文化繁荣示范工程等“八大示范工程”,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使村内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全村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住上了安全稳固的住房,户均7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通过入股宏达养殖合作社,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全村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100%全覆盖,特殊困难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只有1户尚未脱贫。
在红色旅游、专业合作社以及部分先富起来的本地企业家带动下,丹桂村的蔬菜种植、牛羊养殖、外出务工经商、农家乐特色餐饮等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2017年,丹桂村实现人均纯收入6400元,2018年人均纯收入达8100元,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屹立在村口的石碑,十分显眼地展示着丹桂村的两个“金字招牌”:“全国文明村”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不变初心红彤彤
小小丹桂村,从一个视角折射出寻甸全县70年来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2018年,寻甸顺利摘掉戴了多年的贫困帽子,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646元和9072元,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从丹桂村出发,跨入新时代的寻甸人奋斗步伐是这样铿锵坚定——
2019年,寻甸县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发扬寻甸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加快打造“四区一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离丹桂村不远的柯渡新村,200多亩花卉种植基地里,开满了一片片橘红或粉红的非洲菊。基地负责人杨忠朝介绍:“这里的非洲菊一年四季开花,可以采摘四次。花直接卖到北上广等大城市,一年销售收入600万元。”
从柯渡向西翻越一座大山,鸡街镇泽和村里藏着一个全国最大的西菜(进口品种蔬菜)基地,每年供应西菜占全国的60%以上。清晨,刚刚浇过水的大棚里散发出湿润的泥土清香,罗马生菜碧绿的叶子上水珠晶莹剔透,金灿灿的意大利黄瓜躺卧在瓜藤下等待着采收,一群头扎围巾的妇女正麻利地摘下“翡翠”(菜名)的嫩叶……
2009年开始,福邦公司董事长黎英强便扎根于寻甸,专门种植西餐蔬菜,先后在仁德街道、七星镇、鸡街镇流转土地2100多亩,投入资金达4000多万元,其中鸡街镇土地流转面积是最多的,共有1500亩。目前,公司已经建起了钢结构联栋温室育苗大棚30亩、钢结构联栋温室生产大棚200亩、钢结构单栋温室生产大棚1600亩、水泥柱大棚200亩、冷库5000立方米、加工包装钢结构铁皮房5000平方米……
“我们这里种的西菜都是进口品种,专门供应香港及北上广深等城市,其中出口香港就占70%以上。”公司经理郑炳其自豪地说,他们将把鸡街镇打造成全国著名的西菜特色蔬菜小镇,助力寻甸县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的回信中指出:“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消息传到寻甸县鸡街镇,村民施明银倍感振奋,“这话说到我们心坎里了,觉得干活更有劲了”。
2017年,施明银大胆将自己的10亩地,一半流转给福邦公司,一半租给其他人种烤烟,他和媳妇都来福邦打工。施明银告诉我们,他现在是基地的小组长,专门负责田间管理,一个月工资有3500元,媳妇也有2500元。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过。”倘甸镇新华村委会邓家村村民邓长根更是信心满满。
邓家村是一个“天然的大花园”。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没有院墙,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紫竹篱笆,透过竹篱笆,菜地、花园、草地、果树一览无余,移步易景,让田园风光与浓厚乡愁深深扎进人们的心里。
2015年,邓家村推行“透绿”工程,着力让村子干净漂亮,住得舒服,凡是拆了自家围墙的,村里都赠送几棵石榴树、樱桃树、杨梅树等,鼓励大家美化绿化自家庭院。“你看,他家的樱桃都结果了。”邓家村小组长李朝富指着一户百姓的院子说,现在村子旁边都是村民的蓝莓基地、苗圃基地、车厘子基地,美丽乡村里处处有“金山银山”。
在邓家村传统农耕文化展览室,陈列着石磨、石臼、草鞋、马鞍、竹箩竹筐、锣鼓、算盘等300多件传统农耕生产生活用具,它们成为这个小山村70年来巨变的生动注脚。
置身寻甸的城镇乡村和各族干部群众之中,不变的初心、奋斗的激情,引发的是更加强烈的共鸣。(记者 徐体义 朱毅 茶志福 张雁群)
记者手记
在丹桂村读懂奋斗诗篇
丹桂村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长征精神”深深扎根,“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云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这里启动,就是为了寻根探源、追溯初心,看发展变化,读奋斗诗篇。
在变化中感受奋进的力量。84年前,红军所号召的“工人农民联合起来去实现土地革命”“建立工农自己的苏维埃政权”等,如今已全部实现。当地群众不仅翻身做了主人,还摘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在发展中感受不变的初心。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云南的新定位、新使命、新要求之一,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的重要载体。丹桂村作为回汉民族杂居的自然村,从84年前感受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就认定“民族团结要像河边的杨柳互相依托”,始终互相尊重、互帮互助,共同发展进步,在脱贫摘帽的同时还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荣誉。
在追梦中感受底气的由来。“除了种植蔬菜,我们还要种植果树,借力红色旅游推动水果采摘,把乡村旅游也搞起来。”丹桂村小组长杨廷发信心满满地说。他表示,现在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丹桂村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时机,“跟党走”成为他们干事创业的底气所在。
从丹桂村出发,我们将扎实蹲点,锤炼“四力”,用心讴歌光辉历程,用情展现人民奋斗,用功书写精品力作,切实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唱响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奋进彩云南的昂扬旋律,激发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以崭新姿态去书写新时代的奋斗故事。(记者 茶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