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台 走进创新繁荣时代
来源: 作者: 时间:2011.06.12
·思想深度明显扩展 ·文化品位大幅提升 ·对人性和人文精神的热切关注和开掘 ·对艺术本体和艺术语汇的探索和丰富
“九艺节”上全国专业艺术院团65台参赛剧(节)目和12台祝贺演出门类不同、流派纷呈、韵味独具。代表舞台艺术创作国家水准的10部文华大奖获奖剧目,更是清晰地昭示了舞台艺术创作的现状和走势——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足鼎立,当代舞台艺术创作正步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时期。 传统戏的整理改编有了思想深度的拓展,体现出当代艺术家对人性和生活本质深邃的审视,是创作者发自心灵深处的艺术表达 上海昆剧团精华版昆剧《长生殿》在帝妃情缘与兴亡之感双线并置的深度呈现中,展现出一幅更加广阔的唐代历史社会生活画卷。蔡正仁、张静娴、刘异龙、方洋等艺术家,在严谨规范的表演程式中,在举手投足、低吟浅唱之间,将古典与现代完美契合,把昆曲艺术静雅的美感形态和古典意趣从容地传达出来,让当代人获得了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也获得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切认同。 中央歌剧院原创歌剧《霸王别姬》,对传统题材予以现代观照,将2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凄婉的爱情故事,以西洋歌剧的形式成功地再现于当代舞台。创作者着重于在激越的战争、悲壮的场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冲突和内心情感的激荡。这是一部原汁原味、不折不扣的中国制造的歌剧。虽然在音乐表现上遵从西洋歌剧传统范型,以音乐结构和声乐为表现主体,但在咏叹调、宣叙调演唱中,在男声、女声或混声重唱的音色对比与呼应中,在浑厚的多声部合唱与和声织体丰满多变的器乐演奏交混回响中,分明传达出中国的语言、中国的音调和中国人的情感方式,流淌出浓烈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情。 新编历史剧创作大多走出了历史与现实简单比附的创作误区,以对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反思为切入点,以深刻的人文精神为支撑,文化品位大幅度提升 上海京剧院的《成败萧何》,对历史的审视能从全新的角度切入,重在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开掘,体现了创作者着意突破历史剧创作思维的有益探索。这部戏聚焦于人性弱点并给予沉重的鞭挞,跳出了传统戏曲刻意褒贬的惯性思维,超脱了简单的政治评判和道德评判,显现了发人深省的哲理思考品格。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评说:“《成败萧何》是把握了历史内核的,是站在历史、文化、哲学的高度来反思人、人性、人的哲学”。上海京剧院的表演艺术家麒派老生陈少云、老生关栋天及裘派花脸安平等,穿行在“四功”、“五法”表演程式中,在继承与创新中创造人物,更传递出京剧艺术严谨规范的美感特质。 河南省越调剧团的《老子》,以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入戏,着力铺排出老子睿智、淡泊与亲和的多个侧面,将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心中的“神明”还原成血肉丰满的“人”。剧作引用“上善若水”、“治大国如烹小鲜”等老子学说中的思想警句却不艰涩,不故作深奥。舞台上演员扮演的卡通形象,如憨态可掬的青牛及群鹿舞队的舞姿,其呼之欲出的童真、童趣,不仅渲染了作为我国道家始祖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境界,也带给观众更多情感的快慰! 天津评剧院的《寄印传奇》在颇富传奇色彩的叙事中,揭示出古代官场的黑暗和制度的弊端,具有文化思考的品格。剧中本可堂堂正正做一个清官造福于民的小小县令,突发巨大的人生蜕变,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创作者深刻地揭示出剧中人无比丰富、异常复杂、瞬息万变的内心世界,摆脱了非黑即白“二元论”的狭隘,跳出了简单的善恶评判思维拘囿,勾勒出血肉丰满的、活生生的“人”。 现代戏创作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注底层民众和群体的精神建构,以现代意识切入,体现出创作者对当代人生存状态和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 沈阳演艺集团沈阳评剧院的《我那呼兰河》, 以诗化的叙事风格诠释凝重的题旨,舞台呈现大气磅礴,大大提升评剧的现代艺术品格。剧中女主角王婆虽是北方农村的普通妇女,但骨子里有股倔强、坚忍劲儿,表演者冯玉萍以深厚的表演功力,把人物的强烈个性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这样评说冯玉萍的表演:“使自己的身心沉浸在一种演员自我和角色自我,在气息、心灵上毫无障碍地接通彼此忘怀的交融境界里。” 话剧艺术向来保持着战斗的传统,不仅贴近现实也擅长表现革命历史及革命领袖题材,散发出红色经典与时代主旋律永恒的魅力。总政话剧团的《毛泽东在西柏坡的遐想》,将政论体话剧成功地引进我国当代舞台。以浪漫的艺术风格、散文诗的剧作结构,展示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领袖风范和博大胸襟。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袁厚春认为:“编导者主要依靠逻辑和情感的力量,使并不连贯的事件和情节贯通一体,因而独具魅力”。 依据优秀剧目创作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启示一 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受到时代的感召,立足本土与现实,大胆发挥艺术创造力,向艺术本体发掘,整合民族民间丰厚的艺术资源,努力建构和推动艺术本体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语境下,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震荡,大众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呈多元化取向。艺术家们在艺术语言创新和艺术形式实验中,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呈现出绰约多姿的艺术形态,展现独具文化个性的艺术表达。 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的话剧《红帆》,正面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响了解放海南岛战役的故事。“猛虎团”官兵积极面对气象、潮汐、海流等自然科学知识与海战军事知识不足的挑战,以革命英雄主义的强大光束穿透当代人的心灵。充满艺术想象力的舞台空间开掘令人叫绝:借用高科技装置,将硕大的舞台化为一叶红帆,铺排出在万顷海涛的呼啸中坚定地驶向海岛对岸那惊心动魄的画面,极富视觉与听觉冲击力,更把话剧艺术的舞台魅力推向极致。戏剧评论家黄维钧认为:“《红帆》成功地运用音乐、队列、劲舞等手段,化为有机的艺术语言为演出增色提神”。 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杂技团的主题杂技晚会《生命·阳光》,从人类对生命的关注与思考这一哲学命题切入,让杂技在“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成为更能张扬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也让杂技演员在“挑战生理极限”的一组组高难度技巧的展示中,有了灵魂的贯穿,实现思想与艺术的完美契合。创作者既注重回归杂技本体并发掘出艺术生命力,又大胆融入时尚元素,牵手音乐、舞蹈、灯光和LED大屏幕等艺术手段,营造出视听对位、技巧表演与背景氛围浑然一体的动感画面。 启示二 舞台艺术的恒久魅力,不仅在于叙事层面的动人和物质层面的炫目,还需融入现代意识的思想观念。当代艺术家有多种探索,但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在于,以人性的开掘和人文精神的开掘告慰当代人的精神诉求 我们欣喜地发现,很多优秀作品已经潜入人物心灵深处最隐秘的地方;一些作品以悲悯情怀注视着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或把视角投向过去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底层人物,对他们予以人文关怀;一些作品将艺术触角延伸至社会生活多个层面,潜移默化中引领着当代人精神价值的提升。 广州芭蕾舞团将吴祖光先生早期话剧名作《风雪夜归人》改编移植,成功地展现于芭蕾舞台。作品在20世纪初叶的时代背景中,状写了京剧名伶和官宦宠妾两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展示他们内心对自由人格和“人”的尊严曾经有过的期盼、向往与彷徨。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剧作饱蘸人文情怀去发现和透析小人物和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普世性价值!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广州芭蕾舞团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在独舞、双人舞、群舞的编排与叙事语言的探索中,大量吸收中国民族舞蹈和戏曲艺术等表现元素,以民族文化传统携手外来艺术形式,走出了一条融汇中西文化的民族芭蕾舞剧创作之路。 十叶绿而知一树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家徜徉在更加自由的艺术创造空间,以更具创新意识的文化自觉和对时代生活的深切体验,点燃了饱满的创作激情,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神产品。今天,祖国和民族适逢伟大变革时代,广大艺术家们将创作出更多更有分量的艺术作品。 |
来源于中共党史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