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中国 >> 正文

中国(贵港)绿色智慧城市发展高峰会议侧记

来源:新华网广西频道 作者: 时间:2018.11.14

【原标题】智慧化让生活更便利——中国(贵港)绿色智慧城市发展高峰会议侧记

  11月8-10日,2018中国(贵港)绿色智慧城市发展高峰会议在贵港举行,会议围绕绿色智慧城市的新模式、新技术、新经济、新空间等主题,解读绿色智慧城市发展的政策方向,总结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做法,探索绿色智慧城市发展的可行路径,推广绿色智慧城市发展的样板案例,搭建资源与信息交流平台,助力绿色智慧城市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评价道,贵港智慧城市建设特色是“整个城市一盘棋”,26个项目齐头并进,同时创新运用PPP模式建设,效果明显。智慧城市建设最难的就是如何打破信息孤岛,让数据在不同部门动态共享,贵港在这方面可圈可点。“我们选在贵港召开高峰会议,也是想进一步研究贵港做法,推动绿色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先手布局数据共享

  11月9日上午,与会人员分两组先后参观考察贵港市智慧城市管理中心,通过视频全面了解贵港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贵港市委书记李新元介绍,近几年,该市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先手布局,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贵港作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以“惠民、兴业、善政”为目标,着力推进资源整合及数据共享,以数字化智慧化推动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积累了一些经验,“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机制,强化公共安全综合治理。

  创新构建模式。贵港在全国率先采用PPP模式,选定合作方,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信息一体化建设,按照“一云、一网、一图”总体框架,建设城市云计算中心,对各部门、各行业的数据进行统一归集,形成数据归口管理平合,实现数据动态的共建共享;推动公安与交通、社区、市政、水务、旅游等数据的对接,实现海量数据自动化釆集,动态数据按需共享,达到社会安全治理共管、共治目标,让市民生活更便利。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贵港整合力量保护生态环境,采用物联网、高分卫星空天地一体化感知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整合环保、国土、水务等各领域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实现管理智能高效化和监控预警自动化,探索建立闭环立体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贵港经验值得推广

  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从绿色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实践、新的治理结构产生的问题、数据指导下的决策的重要意义3个方面发言。赵白鸽说,智慧城市的概念从上世纪70年代提出、2010年确定完整的智慧城市的概念。贵港作为后发地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速度快、有特色,具备了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绿色发展的灵魂内容。涉及老百姓的项目才是绿色智慧的生命力所在,贵港把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教育、养老等项目都列进智慧城市建设,有情怀,有灵魂,符合真正绿色概念。

  赵白鸽建议,智慧城市建设有很多不同的模式,要组织不同城市的智慧型产业模式,有计划地在全国推广。其中,贵港民生型绿色发展创新的案例值得推广。中国工程院院士、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杰认为,贵港智慧城市建设成绩的取得在于敢干。

  李新元表示,举办高峰会议,不仅为贵港展示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提供了有益的平台,也为贵港与其他城市及单位交流智慧城市发展经验、促进务实合作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衷心希望,通过彼此深入交流,达到共享发展经验、共绘发展蓝图、吸引和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共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找准特色大胆探索

  据介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走过将近10年历程,期间不断修正与提升对智慧城市的认识。按照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追求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健康的智慧城市建设,就应加强对城市发展的深刻理解,增强智慧城市顶层规划的科学性,遵循智慧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史育龙介绍,近年西部一些地方结合自身实际,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寻求智慧城市的突破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有的地方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突出绿色发展的要求,走绿色智慧之路;有的发展新经济,通过智慧城市发展为城市带来新动能;有的通过智慧城市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节点城市。西部地区的城市一定要结合城市的基础条件、功能定位,找准特色,彰显特色。

  会上,安徽省淮北市委书记黄晓武介绍了经验。淮北是个煤炭城市,在2013-2016年最困难时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后发城市转型带来了希望。“智慧城市给老百姓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现在淮北成了全国文明城市。”

  会议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应用,项目的成功与否都必须在应用中得到验证。以应用为导向,就能让智慧城市规划投资有成本硬约束,就能让智慧城市项目有内生活力,就能进一步吸引各方面力量继续投入来推动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一些地方只顾建设,不管应用,将智慧城市做成了政绩工程、半拉子工程,这个教训值得警惕。(原文编辑:苏必庆 作者:唐正芳 周金有)